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快速發展和大規;茉吹膽,國內環境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國能源結構必須調整”,這是當前國內從上至下達成的共識,于是,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也迎來不可阻擋的機遇。
迎來曙光 發電權置換、電能替代是不錯的權宜之計,而現今的調度支持系統則很好地保證了新能源電站并網的“一碗水端平”。
在跨區外送電力通道極少或正在規劃、正在建設的情況下,當然不能坐視新能源消納難。新能源本地消納再難,也要想辦法去做。在這方面,兼顧效益和公平,成為電網企業和新能源企業的必然選擇。
另據了解,一些企業在當前棄風、棄光限電的局面不斷上演的情況下,不得不開始賣掉自己持有的電站,開始走輕資產的路線。
最新案例是,一度想進入國內光伏電站持有量第一梯隊的順風清潔能源17日公告,擬作價12億元出售旗下江西順風光電投資等附屬公司持有的9座180MW地面電站。公司媒介公關總監張瑞敏對外表示,這是主動應對市場變化的舉措。
所謂“市場變化”,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無非是當地限電最嚴重,火電價格低,補貼拖延時間長,財務狀況不樂觀。在目前形勢下持有電站成本太高,未來走輕資產路線。
業內分析,主要原因是市場用電需求下降,而火電裝機增長過快,風電無奈給火電讓路。在全球減碳大潮之下,我國風電行業可能要上演一場對火電的絕地反擊。
對此,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鑒衡認證中心主任秦海巖曾撰文指出,盡管近幾年風電保持了相對較高的增速,但要滿足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嚴重污染問題的迫切需求,仍要加快步伐,承擔更多責任。在前不久的巴黎氣候大會上,中國承諾,到203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到2020年達到15%。為兌現承諾,在“十三五”期間,我國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至少應達到2.5億千瓦。為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徹底解決困擾風電發展的突出問題,而棄風限電是影響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數據顯示,入冬以來,甘肅、寧夏、黑龍江等地區的一些風電項目棄風率高達60%。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一問題還有愈演愈烈之勢,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甚至出臺了風電補償火電和干脆勒令風電停發等涉嫌違反《可再生能源法》的規定,嚴重干擾了產業秩序和市場規則。如果這種勢頭不加遏制,棄風問題不能有效解決,不僅“十三五”的發展目標不能實現,整個風電產業也將岌岌可危。
解決棄風限電問題,首先應從戰略高度統一認識。目前頻發的嚴重霧霾天氣使我國真切體驗到了使用化石能源的代價,也在告誡我們,環境已經到了不可承受的境地,能源革命勢在必行。
作者:張世祥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