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起云涌的多晶硅市場,幾年來一度陷于沉寂。但表面的沉寂掩蓋不住底下洶涌的暗流。隨著光伏產業的波詭云譎、跌宕起伏的發展,多晶硅的市場也悄然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多晶硅產能:過剩還是不足? 無論是在國家發改委等政府部門,還是在投資界,抑或光伏產業內部,提到中國的多晶硅市場,普遍的觀感是產能過剩。但是,從2008年起直到今天,中國多晶硅市場的唯一一個不變的趨勢就是,每年中國的多晶硅市場需求中,始終有50%以上是依賴進口的。多晶硅環節也是我國光伏產業鏈中,唯一一個半數以上需要進口的環節。
一個產能過剩的市場,每年卻又有超過一半的數量需要進口,而且這個看來矛盾的現象在中國竟然持續了五年之久。這是怎么回事呢?
問題在于,中國的絕大多數多晶硅的產能并不是有效產能。
目前,雖然國內的多晶硅產能聲稱有18萬噸,但其中大部分廠家的成本在人民幣20萬元/噸以上,僅有江蘇中能、永祥、特變等少數成本可控制在12~15萬元/噸之間,在現貨價格下可以勉強生產,而且其中部分廠家還要靠下游的鑄錠和切片來彌補上游的多晶硅環節的虧損。如果將現在的價格下還能生產的產能稱為有效產能的話,2014年,中國多晶硅的有效產能僅為8萬噸,只占中國多晶硅需求量的40%出頭,進口多晶硅數量大約占了57%。其余的約十萬噸產能已經成為無效產能,不少多晶硅工廠的裝置已經永久報廢并拆除。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的多晶硅市場會在“產能過剩”的同時,卻有超過一半的需求需要進口才能解決的矛盾現象。
2015年中國多晶硅市場最新數據表明,2015年全年國內多晶硅廠家僅生產了約7.4萬噸多晶硅,與2015年的數據保持持平。但與此同時,國內的2015年的光伏組件產量比上年有約16%的增長,組件的增加必然代表多晶硅用量的增加,因此,2015年多晶硅的需求中的增量部分全部是由進口多晶硅滿足的。
由于國內目前所有的多晶硅生產工藝都是西門子法或改良西門子法,其工藝成本在陸續使用了冷氫化、氯化、加壓還原后,工藝成本已經基本趨于穩定,雖然不少工廠開始使用FBR即流化床工藝,但產能預計下降也還是有限,難以與國際廠家的成本進行競爭。因此,后續幾年,中國多晶硅的有效產能的數量將繼續取決于多晶硅的市場價格。
市場價格:猶如過山車,但漸趨穩定 多晶硅價格方面,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風暴導致了多晶硅價格從每噸300萬的高位暴跌到了40萬元,隨后隨著光伏市場的迅速回暖,2009年后,價格迅速回升,而到了2011年,價格回升到70萬元/噸。
2012年,由于光伏市場需求快速增加導致了盡管中國產能產量大幅增加,但由于歐美對中國光伏的雙反,又導致光伏市場增速下降,導致多晶硅市場價格最低降到了12萬元人民幣/噸,這一價格比國內全部廠家的成本還低,因此,不得不停產而眼睜睜地看著國外的多晶硅大肆進口,蠶食著中國國內迅速增加的多晶硅市場。2012年,中國90%的多晶硅因市場價低于成本而停產,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2013年。
作者:史珺 來源:新浪博客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