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年虧損,高負債率,公司治理每況愈下——苗連生和他的英利看起來岌岌可危。曾經的光伏巨頭是如何一步步落敗市場的?英利會成為下一個尚德嗎?
失控的擴張 在英利一系列敗因中,最為直接的,就是英利對上下游擴張的失敗。
2012年,在緊接著六九硅業重創之后,苗連生又在寧夏中衛30MW的并網光伏電站組件設備招標中,爆出了低于業內平均價格6元/瓦的價格——5.18元/瓦,再度引發國內光伏界價格戰。
對于這系列舉動,業內人士褒貶不一,一方聲音認為,在2011年遭受六九硅業重創后迎頭而上,反而為英利帶來了巨大資金鏈壓力;而另一方則認為,2012年至2013年兩年,是我國光伏制造業你追我趕的兩年,為了搶占市場份額,英利此舉也有諸多利益考量和無奈。
但毫無疑問,從2008年開始便以“價格殺手”“攪局者”著稱的英利,在這場價格戰役中也沒有撈到多少好處,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2013年上半年,苗連生親自開車在西部、西南部地區考察,初步確定英利下游電站布局。
有許多光伏企業也在從逐漸從光伏產業上游延伸至下游。但對于英利來說,切入下游的時機來的不太巧妙。例如目前國內光伏電站運營商龍頭企業愛康科技,也是從制造業殺入下游電站端。當相比其愛康科技組件邊框業務為支撐,“雙反”中受到影響更小;天合光能市場更集中在日美,受到損傷低于英利;而反觀英利,作為支撐的光伏組件業務在2011年、2012年的“雙反”中已經遭受創傷。
光伏電站運營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需要較多資本投入。光伏電站的初始投入高(100MW電站通常需要8-10億元的投資),而這對于已經開始存在資金壓力的英利來說,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舉動。
結合實際情況考慮,早在2012年中旬,中誠信國際便給出——“由于產能快速擴張,英利能源投資規模較大,并且目前在建擬建項目投資規模仍較大,資產負債率存在進一步上升壓力。”這樣的結論。也就是說,英利在2013年“千億決戰光伏電站下游”就頗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意味了。
在2013年6月,英利獲得了國開行1.65億美元的貸款,該部分短期貸款主要用來采購原材料——多晶硅,另外部分資金會用于光伏電站的建設。此舉一出,便有美媒稱國開行系豪賭。
其中,1.1億美元為一年貸款,5500萬美金為三年期貸款。也就是說,截至2016年6月,英利還有5500萬美金的貸款需要償還。
事實證明,急行軍進軍下游電站并未給英利的困境帶來好轉,甚至很多電站項目更是為“他人做嫁衣”——還沒到手捂熱便又要被迫變賣還債。
然而這背后一方面是英利自身尋求轉型突破的急迫性,一方面迫于雙反壓力,而另一方面,國內逐漸開放光伏市場,若干新興利好政策在背后做隱形推手。2013年7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一時間引爆國內光伏市場。
截至2015年5月,英利光伏電力投資集團對外宣稱,在海外,英利儲備建設300兆瓦優質電站項目。在國內,英利擁有1.6吉瓦的光伏電站項目儲備。其中在建項目560兆瓦,100兆瓦項目已經完工。預計全年可實現400—600兆瓦電站并網發電。
2015年6月3日英利宣布與同煤集團合作開發的一期5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在山西右玉正式并網之后。6月底,總投資10億元英利廣平50兆瓦光伏地面電站正式并網發電。在這個項目中,中廣核融資租賃公司對英利提供3.2億元融資租賃。
2015年9月21日英利在寧夏的首個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寧夏利能中寧30MW于順利并網發電。英利并網項目達210MW。
仍然還有部分海外項目尚未開工,后續能否順利進行尚且是一個疑問。
然而,這部分資產還沒有捂熱產生電費收益,由于債務危機,英利不得不頻頻出售電站資產。截至2015年8月,英利已經成功出售54兆瓦電站項目。
除此之外,英利的“戰役”過于分散,戰線太長,也使得英利整體看起來沒有明確的戰略方向。除了太陽能以外,英利集團下還有很多“副業”,比如秋收農業集團,是其中最早的農業子公司河北秋收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于1999年成立。另外還有源盛地產集團、現代服務集團等等,產業涉及地產、農業、物流、電子商務等領域。
在光伏寒冬幾年,英利賣橄欖油這一典故也被大眾津津樂道。
作者:趙宇航 武魏楠 來源:能源雜志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