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集團還是贊助2010南非和2014巴西兩屆足球世界杯的中國企業,具有一定的品牌優勢。
2007—2008年,光伏產業發展超出預期,供應不足推動硅料價格飆升,這使得中下游廠商爭搶原料庫存,進一步推高價格。2008 年10月,多晶硅價格在光伏組件供不應求以及國內產能嚴重不足的共同影響下一路飆升,一度上漲至 500美元/千克。
初期階段,為了控制原材料渠道,獲得低價原料、建立成本優勢,英利與主要原材料供應商合作,鎖定購買價格。英利自然從中獲利不少。
英利于2007、2008和2010年均實現盈利。其中,2010 年英利營業收入為18.94億美元,實現凈利潤2.15億美元。
然而,英利的這段輝煌歷史與現今的業績卻形成鮮明對比。數據顯示:英利2015 年前三季度的凈虧損分別為3.632 億元、5.981 億元、32億元。2015年前三季度英利的累計凈虧損已經達到41.62億元, 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51.9億元。
英利2015年第三季度財報更顯示,其資產負債率高達121.3%。該季度英利總資產縮水7個多億,其中固定資產銳減近6億元。這是因變賣六九硅業固定資產, 償還債務所致。同期英利流動負債184億 元,且僅持有16.05億元現 金,110.89 億元流動資產。
累計虧損逾131億元
事實上,英利早前因硅料價格飆升嘗到甜頭,但也因此埋下隱患。殊不知,當初價格上漲引發大量投資,導致多晶硅項目遍地開花。
經過幾年爆炸式增長,2010年太陽能多晶硅市場需求量達到12.5萬噸,而上游產能的迅速擴張使當年供應量超過14萬噸,市場出現產能過剩的局面。
2009年,多晶硅價格從300萬元/噸急轉直下,到2011年上半年價格約為每噸60萬~80萬元,進入2012年價格已經低至12萬元/噸左右。到2015年12月,國內企業對外報價平均在11.25萬元/噸左右。
受此影響,天威硅業于2014年1月2日宣布破產,欠母公司天威保變債務達8億元無力償還。新光硅業3年虧損額高達11.5億元,于2014年8月申請破產。2014 年11月17日,天威保變控股 49%的樂電天威資不抵債宣告破產。
于2010年8月投產的六九硅業,2011財年虧損22.8億元,商譽減值2.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