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光伏領航企業,曾因實現光伏組件全球銷量第一、贊助兩屆足球世界杯而揚名的英利,卻在今年1月被證實自去年年底已進入債務重組階段。
兩敗俱傷的控股“血戰”
英利進軍光伏,始于其1998年成立的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英利新能源”)。僅一年后,英利新能源承建中國首個年產3兆瓦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及應用系統示范項目,實現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商業化生產,令業界矚目。
2002年,保定知名國企天威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天威集團”)旗下保定天威保變電氣股份有限公司(A股簡稱“保變電氣”,600550)尋求合作,以3650萬元注資英利新能源,持股49%。
2004年,意在趁勢擴張的英利新能源急需保變電氣的融資擔保,為此再次轉讓2%股權給保變電氣,后者則僅以156萬元的投入便實現了對英利新能源的絕對控股。保變電氣后將英利新能源更名為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天威英利”)。
自此,天威集團借天威英利開始在多晶硅領域的市場布局。2005年,保變電氣收購中國首家千噸級投產的多晶硅企業四川新光硅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后者的第二大股東。
英利知情人士向記者回憶,為了英利的前期發展,苗連生對天威集團的上述并購唯有忍氣吞聲。而這也導致了天威與英利的控股之爭,漸漸演化為一場“血戰”。
2006年,英利謀劃以“英利綠色能源”在美國紐交所上市。底氣漸足的英利當年對天威英利砸下2500萬元,以16倍的價格奪回兩年前失去的2%股權。
2007年,成功上市的英利綠色能源持續出擊,對天威英利增資持股至74.01%。同年,天威集團決定,將其全部股權無償劃撥給央企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下稱“兵裝集團”)。
彼時,兵裝集團董事長尹家緒曾對媒體表示,“從不受人擺布”的兵裝集團有“央企的打法”,對恢復在天威英利的“國有大股東地位”準備充分。
在兵裝集團的主導下,保變電氣于2008年1月聯合四川樂山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樂山樂電天威硅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樂電天威”),投資約22億元的多晶硅項目,以制衡天威英利。
樂電天威成立僅兩月后,英利綠色能源便針對成立六九硅業有限公司(下稱“六九硅業”),在多晶硅等項目上投資高達126億元。
行業數據顯示,受益于光伏市場的升溫,上游原料多晶硅價格在2007至2008年年初呈現井噴式增長,由每千克22美元一路飆升至每千克300至500美元。
在豐厚利潤的刺激下,酣戰中的英利和天威,均未料到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機后,產能過剩的多晶硅價格開始出現斷崖式下跌:2011年由每千克300至500美元降為每千克約50美元,2012年更跌至每千克12美元的最低值。
2011年,六九硅業減值22.75億元,一蹶不振至今。而在2011年直接“停產技改”的樂電天威,已在2014年宣布破產。
國企重壓和市場突變下,失利于多晶硅業的英利,將目光投向了國家力推的光伏電站。
作者:汪崢 來源:網易財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