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光伏領航企業,曾因實現光伏組件全球銷量第一、贊助兩屆足球世界杯而揚名的英利,卻在今年1月被證實自去年年底已進入債務重組階段。
密推光伏電站后巨虧
早于2009年3月,英利便以每千瓦時0.69元(行業成本價為每千瓦時2元)的“吐血價”,拿下當時國內最大的敦煌1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
對此,昔日光伏大佬施正榮等人均曾公開質疑苗連生刻意“攪局”。2012年,英利再次劍走偏鋒,在寧夏中衛30兆瓦的并網光伏電站組件設備招標中,以低于當時業內平均價格(每瓦6元)的每瓦5.18元中標。
2013年,英利進行“二次創業”,苗連生自此開始驅車赴各地實地考察,以實施其“千億決戰下游光伏電站”戰略。是年6月,英利獲得國家開發銀行10.2億元貸款。
記者梳理英利官網新聞發現,其光伏電站項目(光伏地面電站和分布式光伏電站)集中增速于2013年和2015年。
2013年6月,英利在云南與曲靖市政府、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規劃用3年時間建設3000兆瓦光伏電站。7月,英利與河南省駐馬店市政府簽署200兆瓦光伏地面電站框架協議。
2015年2月,英利年產300兆瓦的光伏完整產業鏈專用變電站項目竣工。6月,英利與山西同煤集團合作建設的朔州100兆瓦光伏地面電站項目一期50兆瓦項目并網。
而據《保定日報》報道,截至2014年年底,英利共有分布式光伏電站699個,遍布全國22個省市。英利官網數據顯示,至2015年6月,其優質電站(80% 以上為光伏地面電戰)的海外儲備項目為300兆瓦,國內儲備項目更高達1600兆瓦(其中完工項目100兆瓦項、在建項目560兆瓦)。
低價殺入而后高調布局,英利在光伏電站的擴張,一如其此前在多晶硅項目上的強勢而迅猛。但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林伯強卻認為,英利此舉令自己危機四伏。在他看來,中國光伏企業一直未能徹底明白的是,光伏電站不僅“不賺錢”,更導致資源“浪費”。
林伯強對記者分析道,一方面,作為新能源的最佳選擇,國家及地方政府基于長遠考量,一直在鼓勵光伏電站建設。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2015年年底,中國光伏電站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為4318萬千瓦(0.1萬千瓦=1兆瓦),位居世界第一。
而另一方面,中國電力已步入相對過剩時代。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統計,2015年全國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已降至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如此一來,林伯強直言,光伏企業為緊跟國家政策而密集上馬光伏電站項目的結果,唯有虧損。以2015年上半年為例,光伏電站的并網消納率(即發出來的電接入電網輸送出去并使用)由此前的60%下降至30%,棄光電量達18億千瓦時。
同時,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光伏研究中心主任紅煒對記者強調,因投資成本過高,光伏企業很難通過其他方式來化解光伏電站的收益缺失,高負債率便成常態。英利便是其中典型。
英利綠色能源財報顯示,在其2015年資產負債率攀升至121%之前,2011至2014年分別虧損26.95億元、30億元、19.44億元和12.7億元。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曾公開表態,英利現狀背后,是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三方形成“合力”后,導致企業盲目做大而引發的困境。
作者:汪崢 來源:網易財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