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化石能源困局?要靠電網跨國、跨洲際大規模傳輸清潔能源,要靠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
全球能源互聯網擁有堅實基礎和強大生命力 究竟何為全球能源互聯網? 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全球互聯的堅強智能電網,是清潔能源在全球范圍大規模開發、配置、利用的基礎平臺,實質就是“特高壓電網+智能電網+清潔能源”。特高壓電網是關鍵,智能電網是基礎,清潔能源是根本。
“全球能源互聯網和信息互聯網都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基礎設施。全球能源互聯網就像人的‘血管系統’,信息互聯網就像‘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已經互聯,‘血管系統’也一定能夠互聯。”在全球能源互聯網技術裝備研討會上,國家電網公司劉振亞董事長的這一論斷在與會代表和媒體記者的朋友圈中多次“刷屏”,形象生動的比喻讓人們從認識上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內涵。
可以說,沒有特高壓,就沒有全球能源互聯網。業內專家表示,特高壓具有輸電容量大、距離遠、能耗低、占地省、經濟性好的綜合優勢。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的堅強智能電網集成了現代智能技術、信息網絡技術、先進輸電技術、新能源接入技術,靈活性和適應性強,能夠滿足清潔能源、分布式電源接入,智能設備即插即用,智能互動服務等需求。
2013年1月,“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成套設備及工程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16年1月,準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工。這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的輸電工程。±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線路輸電距離可達5000公里,全球各大清潔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之間的距離都在特高壓輸送范圍內。
目前,國家電網列入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四交四直”特高壓工程全部啟動建設,國家電網公司累計建成“三交四直”特高壓工程,在建“四交六直”特高壓工程,在運在建17項特高壓工程線路長度超過2.8萬公里,變電(換流)容量超過2.9億千伏安(千瓦),累計送電超過4300億千瓦時。
依托特高壓和智能電網,中國新能源發展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國國家電網成為全球接入新能源規模最大的電網。2012年,中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位居全球第一。2013年,光伏發電累計并網容量位居世界第二,新能源開發利用水平與歐美等先進國家相當。2014年,并網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全年發電量近1800億千瓦時,相當于一個中等發達省份的全年用電量。2015年,中國太陽能發電并網裝機超過4000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一,新能源并網裝機近1.7億千瓦。國家電網公司預計,隨著技術進步,新能源的經濟性和競爭力將不斷提高,有望在2020年左右超過化石能源。屆時,風電、太陽能發電將迎來快速發展期。
“全球能源互聯網必須實現,也必將實現”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創始人、特別高級顧問科爾指出,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一個面向未來的偉大構想,將帶領世界走向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全球能源互聯網必須實現,也必將實現。
作為一項“超級工程”,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涉及世界政治、經濟、能源和技術方方面面,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破解各種政策壁壘,建立相互依存、互信互利的組織機制,保障全球能源互聯網安全經濟運行。
針對全球能源互聯網領域的全球協作,劉振亞發出四點倡議——建立協同攻關機制、開展重點項目合作、加強優秀人才培養、搭建高水平合作平臺,盡快在特高壓、智能電網、清潔能源、儲能電池、大電網運行控制等方面取得一大批世界領先的創新成果,支撐和引領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
不少專家也提出了合作推進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的具體建議。德國電氣電子及通信技術協會董事長齊默爾博士提出,全球能源互聯網對中國、世界和歐洲都是有利的,應在清潔能源、智能電網等領域加強研發與合作。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教授斯通認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操作上可以參照歐洲的“電力高速公路2050”項目,探索不同的電力供應方案,并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德國萊茵集團范森博士介紹了致力于推動歐非電網跨洲互聯的“沙漠計劃”。
我們不妨大膽暢想一下:未來,奔騰的流水、呼嘯的大風、普照的陽光、涌動的海潮等自然界的清潔能源,通過無數的發電機轉化成電能,借助全球能源互聯網傳輸到世界各地。人們能夠以可接受的成本獲取充足、不間斷的能源供給,像分享互聯網上的信息一樣分享電力。到那時,你或許在家里就能受益于赤道的陽光、北極的風;到那時,電能將送到世界每個角落,地球村的天會更藍、地將更綠、人類的生活將更美好。
作者:張超義 來源:人民政協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