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我國能源安全供應、環境安全保障、地區經濟發展,還是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出發,都應全力擁抱能源革命,加快推進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發展。
“領跑者”計劃該如何持續發力?對此,李振國對記者表示,光伏技術的發展是與時俱進的,也希望“領跑者”計劃的指標能夠與時俱進。
李文學則認為,目前,地方上只有寧夏出臺了標要求,其他地方也應該出臺一些政策和國家呼應起來,從國家層面再從地方層面推動使用高效的產品,逐步淘汰落后的產品。
史利民也表示,目前要加大產業轉型的力度,現在還有很多低品質的組件在充斥市場,而我們很多高效的產品都銷往了海外市場,只有進一步擴大“領跑者”計劃,才能把更好更優質的產品留在國內,提升國內電站質量,當前“領跑者”示范基地的規模還不足以支撐先進光伏產能的大規模釋放,建議加大“領跑者”計劃的實施力度,促進產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
同時,史利民還建議,希望“領跑者”計劃示范基地能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同時,對實施“領跑者”計劃效果較好的制造端和電站企業予以重點的政策和電站指標配額支持,制定財稅、金融的扶持政策。另外,在光伏扶貧項目中更應該保證電站質量,引入“領跑者”計劃中的一些指標的約束和規范,更好地促進光伏扶貧項目高質量的完成。
提質增效助力產業升級 2015年歲末至今,國家能源局就頻頻祭出加速、規范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組合拳。這對國內光伏企業來講,無疑是重大利好。
2015年12月29日,國家能源局在2016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提出今年光伏發電新增裝機目標在1500萬千瓦以上。“穩中求進”的新增裝機指標再次印證了提質增效成為年度發展的基調。
2月18日,國家能源局在北京召開《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專家座談會給能源技術創新提升了新的高度。
3月3日,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建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目標引導制度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通過建立明確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目標,到2020年,我國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消納比重要達到9%。同時,根據國家能源局的“十三五”規劃,“十三五”末我國累計光伏裝機將達1.5億千瓦,是“十二五”期間的3倍多。
業內人士表示,在國家大力發展低碳綠色經濟的背景下,在政策、技術、環境等多方利好因素疊加下,光伏行業發展將進入快車道。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關乎發展與民生,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要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新興的支柱產業。其中,“光伏發電”這一熱詞的出現,再次讓業內人士“倍受鼓舞”。
僅從歲末年初國家能源局的系列表態及兩會期間高層的政府報告中,不難看出,2016年光伏市場將出現新一輪歷史性的機遇。
業內人士分析稱,新常態下發展經濟需要構建能源發展的大邏輯,把能源技術創新擺在核心位置即是上述邏輯的根基。對技術創新的不懈追求是光伏行業的生存之道。
機遇與挑戰永遠并存。
王勃華認為,當前全球光伏產業競爭形勢非常嚴峻,我國雖然是光伏產品主要制造國,但在新產品、新技術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尚有差距,而創新升級是產業的核心和根本。“十三五”期間,我國光伏產業應在產品科技含量和設備智能化發展方面做出更多突破。長遠看來,大力加強技術創新、實現智能制造才是我國光伏產業技術升級的必經之路。
值得關注的是,兩會期間,被業內稱作“最嚴光伏政策”出臺。在《關于完善光伏發電規模管理和實行競爭方式分配項目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對年度分布式、地面光伏、先進光伏示范區的規模與指標、項目開發秩序等監督管理做了詳細規定。這就意味著,“十三五”規劃開局年,光伏產業步入升級轉型階段,光伏制造企業不僅應加快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建設,也該注重光伏發電“質”的提升。
眾所周知,產業轉型離不開中國的脊梁制造業,“中國制造2025”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過去的一年中,高鐵、核電、新能源裝備的出口引人注目,“中國制造”開始從中低端向高端制造邁進。
作者:張世祥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