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交易價格去年跌至最低10萬元/噸的低谷,此番近20%的回彈,也剛好是對此前價格超跌的修復
2015年多晶硅進口不降反增 針對傾銷,2014年1月份,我國實施了“對美國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征收53.3%-57%反傾銷稅”、“對韓國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征收2.4%-48.7%反傾銷稅”,以及2014年5月1日對自歐盟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貿易救濟措施(后與德國瓦克達成價格承諾協議)。
此后,鑒于2014年1月份-8月份我國加工貿易項下多晶硅進口出現激增,商務部和海關總署決定自2014年9月1日起暫停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的受理(58號文)。彼時,這一系列舉措的出臺基于各方傾銷行為對中國太陽能級多晶硅產業造成的實質損害,同時,其還被業界視作我國與美國就其對華光伏產業實施“雙反”進行談判的“籌碼”。
但在“58號文”發布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政策本應發揮的效力并未充分顯現,而直至今日,上述相關反傾銷措施以及“58號文”也絲毫沒有減少我國進口多晶硅的總量。
“以往我國每年進口多晶硅10萬噸左右,其中來自美國的僅2萬噸左右。但2015年,美國多晶硅則采取了通過繞道我國臺灣、轉移產能至韓國等手段以規避雙反。且由于多晶硅價格的大幅下降,甚至還有大量美國多晶硅虛報金屬硅走私通關,種種因素疊加,在我國對美多晶硅實施反傾銷、以‘58號文’封堵加工貿易進口多晶硅的背景下,美國實際出口到中國的多晶硅總量不降反增漲到3萬多噸,增長幅度高達30%。在美國之外,韓國多晶硅反傾銷稅率低至2.4%,使得韓國2015年進入中國的多晶硅反而增加了2萬噸。德國價格承諾不受影響,進口中國也略有增加。”馬海天表示。
最終,2015年中國進口多晶硅總量達到了11.6萬噸。與此同時,在國內新增產能超4萬噸的基礎上,我國2015年生產多晶硅總量達到了近17萬噸。投放中國市場的多晶硅高達28萬噸,足夠近60吉瓦電池用料。
據記者了解,國內近17萬噸的產量,便足以供應近35吉瓦電池組件用料。而2015年中國產光伏電池組件40多吉瓦,從中國本土原料供應比例看,國內原料自給率已經高達87.5%。而實際上,中國產光伏產品在國內的安裝量不足20吉瓦,其余超過50%出口。與此相對應,“11.6萬噸的進口多晶硅中,大部分只是加工成硅片之后就出口。這些進出口主要通過加工貿易實現免稅,在加工貿易被‘58號文’停止后,則通過中國的保稅區政策也能達到免稅進出的目的。“在馬海天看來,”這種情況首先是無法遏制國外多晶硅的對華傾銷,其次,僅加工成硅片就出口,實現的產品附加值嚴重不足”。
“總而言之,在國內產能供應充足,甚至加上海外進口供大于求的基礎上,我們判斷最近的價格回調,是具有需求持續旺盛支撐的。且多晶硅在2015年下半年超跌的低谷中回彈,能讓一流的多晶硅企業止虧為盈,有利于光伏產業鏈整體健康發展。”馬海天認為,“但從全球多晶硅企業的供應能力,特別是占比超過60%的中國多晶硅企業的支撐,以及整體技術進步促進品質提升,成本下降的步伐從沒有停止等來看,多晶硅不可能漲價,不可能回到暴利時代,甚至高利潤都不可能”。
而對于美國多晶硅企業的借機炒作,業界認為,這恰恰說明我國對美多晶硅實施的反傾銷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作者:于南 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