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將面臨15億元債券到期危機,專家表示其對市場輿論的應對已失去控制權。
79億商譽清零致超六成虧損 連日來,記者多次致電漢能總部未能得到相關問題的回復,一位接近漢能的人士告訴記者,“漢能公司管理非常嚴格,目前不方便接受采訪。”
根據財報顯示,漢能薄膜的百億虧損并非全部來自銷售業務。該公司稱,由于2015年并未向漢能控股集團交付新的生產線,因此商譽凈值由2014年的79.2億港元減至零,商譽減值在虧損額中占比超過60%。此外還有7.7億港元的物業減值和9.7億港元的無形資產減值,三項減值額占其全年虧損額度近八成,造成漢能薄膜的凈資產大幅下降。
“漢能因為企業商譽受到嚴重影響,導致部分現有和潛在的客戶暫停與其合作,是其巨虧的根本原因。”4月7日,宋清輝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漢能和合作伙伴的關系并不順暢。早在2015年11月2日,宜家就發布聲明宣布終止與漢能的合作計劃;隨后同年12月,新華聯控股有限公司和漢能的合作再度中止,終止協議令漢能薄膜的現金流計劃陷入“竹籃打水一場空”。
據了解,此前漢能最優質的資產——金安橋水電站股權及收益權早已被質押殆盡,明年還將面臨15億元債券到期的巨大風險,漢能的路似乎走得越來越艱難。
專家:加速變革才能浴火重生 如果把時間會回放一下,會發現其實李河君早已發現了漢能的“痛楚”。
2015年9月29日,李河君在漢能的公司慶典紀念講話上,從擴張速度、經營意識、管理架構、人才作用、合作開發等方面對漢能進行了反思,其不斷強調著“變革”與“重生”,似乎隱隱透露出其破局的決心。
漢能如今的困境,究竟是源于目前國內外對技術的認知度不夠,還是其實質是“炒作概念”?
針對這一問題,4月8日,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漢能技術優勢顯著,截至2016年2月,漢能在全球擁有專利申請1226件,其中60%為發明專利。漢能一方面加快相應市場的組織變革,將上市公司按照業務板塊分為8個事業部門;另一方面加快在農業應用領域的發展步伐,不斷提高企業的運營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產品競爭力,未來或將浴火重生,逐漸復蘇。
“漢能今后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的技術,積極地控股布局國外,通過走國際市場扭轉戰局是最佳的戰略選擇。”不過,宋清輝同時強調,盡管漢能最大的優勢是掌握有薄膜技術,但陷入發展困境的能源行業現狀也給其帶來較大隱患。“只有逐漸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漢能才有轉身的機會;至于外界質疑其只是炒作概念和過時的技術,還有待市場的進一步發掘。”
在宋清輝看來,漢能要想達成引領清潔能源新時代的目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腳踏實地練好“內功”。未來隨著時代的變化,漢能等企業只有牢牢把握住光伏政策、質量、安全、成本等四大因素,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張虹蕾 來源:長江商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