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遠地說,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出路在于鼓勵分布式發展和就地消納。
作者:林伯強
來源:中國能源報
原標題:光伏長期“出路”在于分布式和就地消納
太陽的巨大能量給我們以無限幻想,光伏的靈活性(處處可貼)和普遍性(陽光普照)使其成為未來最具前途的可再生能源。2015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容量1513萬千瓦,占全球新增裝機的四分之一以上,同比增長41%。累計裝機容量4318萬千瓦,同比增長67.3%,其中光伏電站和分布式分別為3712萬千瓦和606萬千瓦,成為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十二五”期間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年均增長177%。
像其他新能源,中國光伏企業也經歷了坎坷的大起大落的發展,對光伏產業的質疑也不間斷,比如“光伏生產耗能大,污染大,發出來的電還比不上耗電”。該說法十余年前起源,流傳甚廣,但是不符合中國光伏業當前狀況。光伏制造業主要包括晶硅提純、硅錠硅片、光伏電池和光伏組件四個環節。其中,晶硅提純耗能占總耗能的56%-72%,同時也是主要的化工生產過程,所謂的“高耗能高污染”主要針對這一環節。
首先討論耗能問題。中國光伏能耗下降非常迅速,同時,政府非常強調光伏生產節能發展。2006年中國光伏產業鏈平均綜合電耗約為300千瓦時/千克;2012年下降到約160千瓦時/千克;2015年工信部《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規定現有項目綜合電耗須小于120千瓦時/千克;新建和改擴建項目須小于100千瓦時/千克。以此折算,中國光伏全產業鏈電耗約為0.7—1.2千瓦時/瓦,即生產一瓦光伏組件需要一度電左右,而即使按中東部發電小時數1200-1400計,一瓦光伏年發電量也有一度多,一年內大致可收回設備生產所耗電量,按25年壽命計,其發電量顯然遠大于耗電量,這是事實,否則光伏不應該有今天的局面。
其次是污染問題。中國晶硅提純生產主要使用改良西門子法,過程中形成副產物四氯化硅(高污染劇毒廢液)以及氫氣、氯氣等尾氣。四氯化硅如果直接排放,遇潮濕空氣即分解產生氯化氫,這也是所謂“光伏高污染”的依據。早在2010年12月,政府發布了《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規定還原尾氣中四氯化硅、氯化氫、氫氣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同時,對晶硅生產的選址、能耗、環保、規模做出了明確規定和限制。2015年《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則進一步提高了光伏各個生產環節的清潔生產標準。中國晶硅生產企業已實現改良西門子法的閉路循環零排放生產,因此應該也算不上“高污染”。
中國的標準對于中國光伏企業來說其實可能是最低標準,因為許多光伏制造企業都是做出口開始的,要走美國UL或者德國TUV標準的。進一步說,中國光伏制造業發展之初或許存在過生產過程的高能耗和高污染,規模發展之后這些問題應該是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
當然,目前中國光伏發展還面臨許多困難,最主要的是收益問題,而影響收益的重要因素包括上網電價、補貼發放和棄光等,目前主要問題是棄光,隨著電力市場疲弱,2015年棄光率大幅回升。
作者:林伯強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