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在系統內部印發《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提出了15項重點創新任務,包括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創新、先進核能技術創新、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先進儲能技術創新、能源互聯網技術創新等。
解決儲氫技術瓶頸 在15項重點創新任務中,“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屬于被關注較少的前沿領域。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國際氫能協會副主席毛宗強對記者說,我國發展氫具有很大優勢。我國氫氣產量位居全球第一,現在的氫可以從風電、太陽能發電來,氫氣價格也具有競爭力,1公斤氫氣價格相當于1美國加侖汽油,比汽油環保得多。
《行動計劃》提出“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戰略方向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是氫的制取、儲運及加氫站,重點在大規模制氫、分布式制氫、氫的儲運材料與技術,以及加氫站等方面開展研發與攻關。
“在制氫環節,國內外差別并不大。儲氫環節是最大的瓶頸,因為常溫常壓之下可儲存的量太小,且續航力不夠;高壓儲存的話,難度又很大。”同創偉業合伙人張一巍對記者分析,日本已經發布的商用車儲氫壓力是70兆帕,國內最高能達到30兆帕。
為此,《路線圖》提出,在儲氫技術領域,開發70Mpa等級碳纖維復合材料與儲氫罐設備技術、加氫站氫氣高壓和液態氫的存儲技術;研發成本低、循環穩定性好、使用溫度接近燃料電池操作溫度的氮基、硼基、鋁基、鎂基和碳基等輕質元素儲氫材料;發展以液態化合物和氨等為儲氫介質的長距離、大規模氫的儲運技術,設計研發高活性、高穩定性和低成本的加氫/脫氫催化劑。
“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的第二個戰略方向是先進燃料電池。重點在氫氣/空氣聚合物電解質膜燃料電池(PEMFC)、甲醇/空氣聚合物電解質膜燃料電池(MFC)等方面開展研發與攻關。
“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第三個戰略方向是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重點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金屬空氣燃料電池(MeAFC),以及分布式制氫與燃料電池(PEMFC和SOFC)的一體化設計和系統集成等方面開展研發與攻關。
細化儲能電池發展要求 在“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之外,“先進儲能技術創新”也值得關注。
《行動計劃》提出,要研究太陽能光熱高效利用高溫儲熱技術、分布式能源系統大容量儲熱(冷)技術,研究面向電網調峰提效、區域供能應用的物理儲能技術,研究面向可再生能源并網、分布式及微電網、電動汽車應用的儲能技術。掌握儲能技術各環節的關鍵核心技術,完成示范驗證,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引領國際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
《行動計劃》要求,積極探索研究高儲能密度低保溫成本儲能技術、新概念儲能技術(液體電池、鎂基電池等)、基于超導磁和電化學的多功能全新混合儲能技術,爭取實現重大突破。
其中,在電池儲能上,《路線圖》細化了要求,即突破高安全性、低成本、長壽命的固態鋰電池技術,以及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的鋰硫電池技術、低溫化鈉硫儲能電池技術;研究比能量>55Wh/kg,循環壽命>5000次(80%DOD)的鉛炭儲能電池技術;研究總體能量效率≥70%的鋅鎳單液流電池技術;研究儲能電池的先進能量管理技術、電池封裝技術、電池中稀有材料及非環保材料的替代技術。
研究適用于100kW級高性能動力電池的儲能技術,建設100MW級全釩液流電池、鈉硫電池、鋰離子電池的儲能系統,完善電池儲能系統動態監控技術。突破液態金屬電池關鍵技術,開展MW級液態金屬電池儲能系統的示范應用。布局以鈉離子電池、氟離子電池、氯離子電池、鎂基電池等為代表的新概念電池技術,創新電池材料、突破電池集成與管理技術。
“目前,我國基本還沒有儲能領域的政策。建議國家應把對儲能技術發展的重視程度提高到至少與可再生能源相等同的地位,考慮對儲能研發和投資給予直接補貼或稅收抵免,也可以由政策性銀行提供優惠利率的貸款。”林伯強分析。
作者:王爾德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