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漢諾威工業展在五一節前夕閉幕,據媒體報道,這次工業展吸引了來自75個國家和地區的5200多家展商參加。在“德國工業4.0”,以及“中國制造2025”計劃競相啟動的大背景下,國內公眾對漢諾威工業展特別關注。
“德國政府為什么把大量的補助給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而不給提高能效?就是因為風光電老百姓看得見,而投給能效看不見。提高能效的效益有多大?有專家說,在現在的技術條件下,可以節電20%左右。風光電占電力消費總量的多少?還不到20%!風光電有補助我們不嫉妒,可你也不能給提高能效懲罰吧?這不是生生在提高二氧化碳減排的企業成本和社會成本嗎?”
“德國政府的政策根本就不是鼓勵提高能效,是懲罰提高能效!還是你們中國的政策好!”
“你不是在做中德兩國之間能效與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合作嗎?能不能在中德交流時,要求德國經濟和能源部的負責人改正一下這個對節能進行懲罰的錯誤政策?”
我還成了信訪辦了?碰上個德國上訪戶,還是個進口轉出口的案子?我心里直嘀咕。
最后,我們約定,我寫篇文章呼吁一下,估計很多中國能源界的VIP能看到,他們興許會在中德交流時向德國政府領導人詢問這個問題,然后……
我勸舜哈爾斯消消氣,“既然您覺得德國的政策不好,中國的政策好,那咱們一起到中國去做。中國的余熱余壓可多了去了,全部開發出來,能發上千萬千瓦的電,這買賣大了去了。”……(此處省略幾千字)。
我們談得很投機。
作者(右)和舜哈爾斯先生在展會上合影
離開因沃能源技術公司的展臺,我心想,難怪德國能源署前總裁斯蒂芬•科勒先生,以前老跟我抱怨德國對能效重視不夠,能效領域的投資性價比遠比投資可再生能源應用高得多,但在能效領域投入卻不足。科勒先生是德國能源轉型政策領域的大腕,這種狀況都沒法改變,可見這件事有多難了!
與舜哈爾斯先生的交談,對我觸動很深。過去我們中國在節能(德國成為能效)和可再生能源領域,從技術到政策,總覺得德國是世界上最領先的,幾乎都是“以德為師”,看來今后還要加上四個字:“以德為戒”,這樣才全面。
在我的朋友開車帶我離開工展回住處的路上,我打開手機,用“三個自信”作為關鍵詞,在網上進行了搜索……。
然后,滿懷自信地寫了這篇文章,我要把德國能效企業家給我們中國政府節能政策點的贊,轉達給負責制定節能政策的政府有關部門的官員們,和有關的專家們,讓他們增加自信,也高興高興,以后多制定些好政策,保持中國在節能政策領域的國際領先水平。
作者:陶光遠 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