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執掌全球最大電力企業帥印13年后,已超期服役9個多月的國家電網公司(下稱“國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正式進入退休倒計時。
爭議劉振亞 多年來,利用行政性壟斷地位強勢擴張、挺進上游裝備業打造直屬設備制造體系、力排眾議推進交流特高壓、甚至架空區域電網實施總部集權,龐大的國網帝國在種種非議中轟然前行。官網資料顯示,國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業企業,注冊資金高達5363億元,用工總量超過172萬人,經營區域覆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覆蓋國土面積的88%以上,供電人口超過11億人,在世界500強企業中多年名列第7。而在2005年,國網公司第一次入圍《財富》500強時,排名為第46。
據公開資料,從2003年到2014年,國網公司的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分別增長1.75倍、3.3倍、12.6倍,凈資產收益率從0.57%上升到4.98%,資產負債率從62.2%下降到56.2%。2014年,國網公司實現利潤總額810億元,增加105億元。資產總額29009億元,增加3308億元。
劉振亞在國網的任期,與中國的電力體制改革存在很大重疊。外界對于這位國網靈魂人物的評價,也呈現兩個極端。支持者認為,正是劉振亞的強勢與雄心,造就了國網一路高歌猛進。但在改革派眼中,中國電改屢屢受挫,很大程度上是劉振亞及其坐鎮的國網公司出于維護壟斷使然。在國網系的游說下,上輪電改在完成“廠網分離”后戛然而止,主輔分離、輸配分配等改革時間表一拖再拖。在眼下正在推進的新電改中,改革效果也因國網強勢介入而大打折扣。
劉振亞的電力生涯始于山東。1979年進入山東省臨沂電業局后,從最基層的技術員干起,一路發展至科長、副局長、局長兼黨委書記。1997年至2000年期間,劉振亞任山東電力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兼山東魯能集團董事局主席、華夏銀行副董事長。
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大幕拉開,原國家電力公司被拆分為五大發電集團與兩大電網公司。是年10月,時任國家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劉振亞出任國網公司籌備組副組長,并在國網公司成立后出任副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兩年后被扶正。
早在主政山東電力時期,劉振亞便因推行大手筆改革而名聲大噪。彼時,在魯能品牌下,山東電力集團先后將觸角延伸至金融證券、信息通訊、工業實業、商貿旅游、體育文化等多個產業。有資料顯示,1995年底,山東省發電裝機容量1234萬千瓦,人均年用電量僅85千瓦時,全省缺電20%。由于電力建設資金短缺,在建的253萬千瓦機組處于停工和半停工狀態。有市場沒有錢,怎么辦?山東電力下屬的三產多經企業魯能集團積極探索集資辦電、利用商業銀行貸款、引進和利用外資、盤活存量資產、探索銀團按揭貸款、企業資本金積累等多渠道的電力發展投融資體制,僅1996年就融資20億元。
山東電力時期,劉就主動提出與美國南方電力、法國電力、日本電力等世界級的同行對標,提出了創建國際一流電力公司的目標;執掌國家電網后,劉振亞的“鐵腕”風格得以延續,他為國網確定了“建設世界一流電網,建設國際一流企業”的目標;特高壓顯然給其另一重底氣,他曾對外宣稱:“世界上的高速公路,是西方最先搞的;電力高速公路,是中國最先搞的;我們要搞的國家電網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電壓等級最高的,是世界頭一份、獨一份。”有報道稱,收購平高、許繼后,劉振亞在內部稱,國家電網要打造中國的ABB、西門子。
2004年10月,劉振亞升任國網公司總經理。次年1月,國網公司啟動特高壓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自此以后,圍繞特高壓電網安全性、經濟性的激烈爭議與國網公司的堅持推進相互交織,其中,用交流特高壓將華北、華東、華中三大區域電網強聯成一個統一運行的獨立電網遭到了大批電力系統人士的反對。
作者:楊漾 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