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億美元出口額,200個出口國家,2500萬千瓦以上光伏電池及組件出口量……2015年,我國光伏產業進軍國際市場的步伐蹄疾步穩。
加強全球太陽能領域的合作 當今世界,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資源的快速枯竭、嚴峻的環境污染和全球氣候變化,成為全人類面臨的挑戰。加之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各國的能源發展也緊密相連,日漸成為命運共同體。
要想共同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明天,作為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與世界各國在太陽能領域的務實合作必不可少。深化國際合作,共同促進光伏產業發展,可以說既是我國自身能源結構調整的內在要求,也是融入全球能源變革的外在需要。
依托國家能源外交,結合“一帶一路”、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亞、中阿能源合作等雙邊或多邊能源政府合作機制,成為不斷推進太陽能國際市場開拓的“助力器”。階段性規劃成果的引領作用也逐步發揮出來,引導企業有序開拓海外市場,引導重大國際項目開發,推動國際化市場發展。
借助天時、地利,我國光伏企業為實現太陽能國際產能“優進優出”,進一步扎實加強太陽能先進產能和裝備制造的國際化合作,持續提升我國太陽能裝備國際市場競爭力。
大小企業都積極發揮著市場主體地位,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采用靈活多樣的合作方式,推動東南亞及中東區域和國家太陽能項目投資和建設;結合分布式光伏發電特點,國內光伏企業抱團出海,集群式發展,積極參與境外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等合作園區建設;并通過“以大帶小”產能合作方式,構建起全產業鏈戰略聯盟,形成產業綜合國際競爭優勢。
要想走遠走穩,不僅要有硬實力,更要靠技術、標準等軟實力。
無論是通過加強國際研發合作、裝備制造合作,開展太陽能產業前沿、共性技術聯合研發,提高我國產業技術研發能力及綜合制造能力,共同促進產業技術進步;還是積極參與太陽能行業國際標準制定,加大自主知識產權標準體系海外推廣,推動檢測認證國際互認,切實提高我國標準檢測認證機構的技術能力和品牌國際影響力,我國光伏產業正在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而這一切都需要人才支撐。眼光長遠的企業已經開始加大跨國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堅持企業自我培養與政府扶持相結合,并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建立起人才國際化交流平臺。
雖然全球能源轉型處于道路伊始,需要世界各國共同行動,光伏產業已經取得成績,還需要人們思考如何創新太陽能產業合作,全面深入地推動綠色發展,與世界各國攜手同行合作共贏,推動新一輪能源變革。
作者:胡昳 來源:中電新聞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