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過電站建造初裝成本一次性補貼的1.0時代后,全電量度電補貼的2.0時代也將結束,我國的光伏產業正在進入新補貼時代。
補貼新時代正在來臨
“由于光伏發電初始成本較高、消費者的消費慣性以及市場的預先鎖定,光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財政扶持。這也是發達國家扶持新興產業的普遍做法。”熊永清指出,光伏產業初期投入大,但投資回收期長,很難在短期內獲利,且有資金流斷流的風險。因此,政府對于光伏行業的補貼必不可少。
但是,在產業進入規模化生產后,光伏產業經歷了技術和市場的檢驗,逐漸開始走向成熟,政府應當及時地調整補貼的重心,并逐步弱化補貼,引導光伏企業走向市場化進程。
王文靜也表示,下調電價補貼是大勢所趨,但需要經過詳細測算。“從國家能源替代的角度考慮,下調補貼是對的。但是,下調的速度以及區間,應當考慮制造業和電站的收益。”
他還指出,下調電價并不能解決補貼拖欠問題。“假如補貼原來是10元,現在下調到8元。也許企業還是有利潤空間的。但是,如果即便是8元也不到位,那問題就更嚴重了。光伏企業可能會死得更快。”
光伏企業卻并沒有那么悲觀。
隨著光伏電站整體建造成本的逐步下降,“產業界也已經注意到,補貼金額也在逐步下調”,袁全說。但在他看來,這不僅是補貼2.0時代的結束。更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地面光伏電站補貼拖欠嚴重,補貼額度也在下調,但分布式度電補貼并沒有下降。另外,比起申請“路條”,分布式門檻相對低,又容易就地消納。
與此同時,各地財政給出的地方光伏補貼大多用于支持分布式項目。相較“國補”,很少出現拖欠現象。“據我了解,地方補貼很少會拖欠。因為凡是有地方補貼的,一般都是在經濟發達或電力負載地區。一般比較有錢,拖欠的情況很少。”紅煒說。
因此,袁全認為,這將為分布式項目的發展提供契機。“我們已經把分布式項目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開始戰略布局。”
除了蘇美達之外,天合、晶科等光伏企業也在紛紛加碼分布式。就連工程機械巨頭三一重工,也提出將在未來5年投資300億元用于分布式光伏。這意味著,它將拿出自身銷售收入的60%用于分布式光伏。
袁全還特別指出,和傳統能源領域的資金均來自國家資本不同,光伏領域尤其是分布式光伏領域的資本來源和資本運作模式要更為多元化。針對分布式光伏項目的發展前景,如果完全依靠第三方在業主屋頂投資項目而業主不能深度參與投資全過程,將很難真正大規模推動分布式業務的健康發展。“為此,蘇美達推出了國內首例光伏電站發電量保險。這樣一來,業主主投的項目建成并網之后,在3-8年的時間內,國家給予分布式的政策紅利將由業主享有,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業主、社會投資者和專業投資機構主動地深度關注并參與到分布式光伏項目的投資中來。”
作者:喬寵如 來源:經濟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