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杉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原標題:破解融資困局 光伏企業切入“互金”行業
中國光伏行業快速發展之際,光伏融資難問題隱現。
2015年新增裝機進一步增長至15.13GW,同比增長 42.74%。2015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量占全球1/3,累計裝機量達到全球第一。
業內人士指出,光伏行業前端原料環節為技術密集型,進入門檻和壟斷性較高,而電池制造和組件市場則聚集了大量的投資者,上下游產能的資源錯配嚴重也導致了資金拖欠和支付結算的困難、商業信用的缺失,呈現出大量光伏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生態鏈現狀。
5月24-26日,在上海舉行的第十屆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展覽會暨論壇(SNEC)上,如何解決行業內融資難的問題成為各方熱議焦點,結合互聯網發展是共識,多家企業開始布局光伏互聯網金融,但如何推進相關商業模式的建立仍需進一步探索。
協鑫發布供應鏈金融平臺
5月23日,協鑫集團發布旗下互聯網金融平臺國鑫所。國鑫所總裁兼CEO陳劍嵩在會上表示,國鑫所定位為“一站式綜合能源金融服務平臺”,成為協鑫集團在“能源+互聯網+金融”業務上的延伸。
據國鑫所副總裁葉輝介紹,“國鑫所平臺上線試運行60天,總體交易額突破2億元。”而在當天會上發布的一款價值2000萬的產品,在兩分鐘內售完。
互聯網金融行業在2015年底國家開始嚴厲整頓后進入轉型,從野蠻生長階段步入規范化和專業化,行業集中度逐步提高,幾千家平臺開始分化。
目前清潔能源產業生態形成中小供應商、經銷商圍繞多家大型核心企業共同發展的局面,但在產業鏈條中還有數個環節的交易結算不暢,大量的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經營艱難。
針對這一痛點,陳劍嵩表示:“很多平臺的供應鏈金融是為了融資而融資,是一種包裝貿易行為,已經偏離了供應鏈金融的本質。國鑫所的供應鏈金融讓整個交易環節全流程、可追溯、全透明,解決中國長期的多變債務鏈條過長的風險。”
協鑫集成首席財務官生育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國鑫所的建立“從去年上半年開始謀劃到探討模式、落地,前后經歷了十一個月。”
在發布會上,國鑫所與平安銀行、民生銀行和蘇州金融交易所分別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國鑫所與平安銀行簽訂的協議,未來雙方將在供應鏈金融和電子票據資產證券化領域展開合作。
大量來自機構的低成本資金,也被生育新認為是國鑫所的優勢之一。
生育新指出,目前行業內也有其他同行在做互聯網金融,但“商業模式跟我們完全不同,應該說不是競爭對手。”如果資產、融資團隊、風控體系完全割裂,沒有協同的平臺,會導致高息成本資金與后續資產無法對等,無法持續,“必然只能發新產品去換舊的債務,模式將不可持續。”
“我們在能源產業鏈上尋找核心企業進行合作,暫時不放開社會企業和個人。行業內的風險我熟悉,可以對客戶資產做層層篩選,做盡調和評審。再將產品的最終資產和前端的資金一一匹配,降低兌付的風險。資產先到位才發產品。”
信達證券能源互聯網首席分析師曹寅認為,“國鑫所的模式是為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提供融資方案,再把這些產品通過互聯網打包成標準化的投資產品在國鑫所進行銷售,這樣的模式門檻相對較高可以幫助協鑫將困在供應鏈的資金盤活,使電站開發的融資成本降低,間接降低每度電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