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新的生產消費方式之下,能源互聯網將會有怎樣的力量迸發、怎樣穿行于更具想象力的商業世界之間,實現通信技術與傳統新興能源的實時交互、帶給人們更多新奇的體驗與欣喜,將是處于互聯網黃金時代中的從業者與使用者最樂于想見的。
挑戰,還有哪些? 未來美好,但抵達能源互聯網的彼岸也不會一路順利,途中難題不少。
周瀅埡就說,現在市場中不缺能源、互聯網人才,缺少的是愿意進入此業的IT與研發人才、金融與媒體人才,他們可以為能源互聯網領域帶來更多的創想、經驗,推動產業有更多的投資和回報。
王一鳴也表示,從未來能源互聯網發展的角度看,現在是向下推廣,由國家至省市、縣城、村莊,使供電側和需求側實時互動。不過,某種程度上目前國內的政策體制還不夠健全、部分環節銜接不足,主干電網和分支連接也有待完善,這不僅需要政策的突破,也需要技術的完善,這是一個過程。
吳廷斌則以光伏行業為例,談到了未來的挑戰,“到今天為止,光伏這一行中同質化的現象依然十分嚴重。產業規模巨大,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并不多。所以賽昂堅持這么多年潛心開發我們自己的核心技術。我感覺,大家也需盡一切可能避開同質化競爭,要對自己的產品和技術找出差異化市場,再發揮優勢,重新出發。”

(賽昂電力總裁吳廷斌,攝影吳軍)
曹寅也說道,能源互聯網的落地還有不少瓶頸:可再生能源設施還是偏貴,相關政策沒有完全放開,“還有一點在于信任。能源互聯網的一大特點是,各類消費者和生產者等參與主體的系統化、互動頻繁化,這時如何信任身邊發電的人,發電企業如何信任買電的人會按時付電?在中國,發電企業要把電賣給用戶,把電按時按量收回來,這是非常大的挑戰!

(信達證券首席區塊鏈專家曹寅,攝影吳軍)
作者:王佑 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