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低的度電成本、更高的電站收益在全行業近兩年的努力下愈發觸手可及。
展會上,針對單晶硅電池初始光衰明顯的缺陷大幅改善的消息一出引起行業普遍關注。Hi-MO1一款低衰減高效率單晶組件成功面世,該產品的初始光衰(LID)比普通的單晶組件降低50%以上,即LID不超過1.5%,理想情況下可控制在1%以內,而組件全面積轉換效率高達18.35%,60型功率達到300瓦。
據了解,常規的晶硅電池在第一年的功率衰減在2%左右。樂葉光伏代理執行董事李文學對記者表示:“Hi-MO1的誕生從根本上打破了單晶初始光衰明顯的弊端,為單晶組件作為高端產品的性能再度提升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打破同質化競爭
馳騁在高效組件競技路上的不只單晶一種,高效多晶、薄膜電池亦有不俗表現。據了解,保利協鑫“光伏芯”高效多晶技術以最新一代“鑫多晶”S4為基底材料,應用金剛線切片與濕法黑硅技術,使絨面結構非常接近直拉單晶產品,從而提高多晶的轉換效率。
技術路線的多樣化打破了光伏制造業同質化競爭的僵局,也為接下來的技術主導謀劃了清晰而準確的行業布局。
有業內人士分析:“目前,行業內大部分企業主要致力于加快技術進步,同質化的惡性競爭越來越沒有市場。”
在正式場合下,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曾多次指出:“技術進步、產業升級是‘十三五’時期光伏產業發展最根本的任務。光伏行業未來要提高轉換效率、降低成本,到2020年,系統成本達到每瓦5元以下。”
各路光伏組件在不斷挑戰更高轉換效率的同時,由單晶倡導的降低成本的方法論又有了新邏輯。摒棄了之前產能擴張競相壓價來降低成本的固有模式,而是通過技術進步延長電站壽命來實現。
眾所周知,降低成本以降低組件的生產成本、工程成本為主,統稱為降低光伏單位造價。以滿足延長電站壽命,通過優化系統設計以提高單位裝機的發電量,將兩者結合后可以形成度電成本持續下降的方案。
基于上述邏輯,單晶材料因其晶體結構的穩定性易于從根本上提升光伏產品的經濟性。河北能源工程設計公司副總經理董曉青對本報記者表示:“光伏在我國發展的時間不長,對于材料應用的數據積累尚且不足,唯有摸著石頭過河。以發達國家的電站運行的情況來看,運行20年以上的單晶硅電站不乏有成功案例。”
以提高電站壽命來降低度電成本的技術路線已經得到了業界普遍認同,特別受到央企開發商的青睞。隆基股份總裁李振國表示:“把創新制造工藝與政策驅動結合,將電站生命周期從25年延長到35年,經濟性能提升30%以上。到2018~2020年,高可靠電池與創新材料封裝技術可以給電站35年功率提供保障。”
作者:趙汀 來源:中國電力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