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能源產業而言,過剩并不可怕,因為只有經歷過剩之后才會達到均衡,進而形成一種需求和供給匹配的市場狀態。因此,一旦過剩來臨,不斷深耕高端領域、挖掘全球價值,顯然比一味擴大需求規模更有價值。
作者:萬軍
來源:能源評論
原標題:新能源:擴大戰線不如深耕良田
對于新能源產業而言,過剩并不可怕,因為只有經歷過剩之后才會達到均衡,進而形成一種需求和供給匹配的市場狀態。因此,一旦過剩來臨,不斷深耕高端領域、挖掘全球價值,顯然比一味擴大需求規模更有價值。
2015年,當眾多行業仍在產能過剩的漩渦中苦苦掙扎的時候,率先重組的新能源行業已經接近產業復興的彼岸。
盡管依然面臨著種種不利因素的挑戰,但根據中國光伏協會的報告,光伏企業在2015年的“盈利能力顯著改觀,前十名的企業利潤率多在兩位數”,光伏產業“過剩產能”的局面已經大為改觀。在風力發電領域也是暖風頻吹,根據Wind數據,A股風電概念板塊21家公司中,13家公司凈利潤增長,占比達62%。
各種跡象都預示著,新能源產業的去產能已經出現明顯成效。
但是,在一個銀行都不能再躺著賺錢的時代,更多人對此還是保持了一顆冷靜警醒之心。有業內人士指出:“光伏發電成本將來可能再降一半,因此,應警惕行情上揚帶來的產能過剩。”
與具有百年發展歷史的煤炭、石油和電力等行業不同,今天,光伏和風電等新能源產業仍然可以被歸為新興產業之列,其最大特點就是:具有顛覆性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應用層出不窮,產業鏈條仍然具有持續延長拓展的空間、可以挖掘的投資機會還將應運而生。這就意味著,方興未艾的智能化、小型化、個性化等新領域、新理念和新業態,將會繼續引領新能源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具有吸引力的投資領域已經大為收窄,因此,這些新領域和新應用所展示的市場前景往往會使投資者形成共識,并對投資回報率產生很高的預期,從而導致趨同性的投資,這就是新興產業投資中的“潮涌現象”。資金蜂擁而至的結果往往會恰得其反,導致相關產業的產能嚴重過剩,迫使部分經營不善的企業知難而退,最終實現行業內的市場出清。
過去幾年,國內新能源產業經歷了一場盛極而衰卻又起死回生的輪回,以光伏產業為例,得益于政府實施的一系列以刺激需求為導向的政策組合,持續擴張的國內市場最終挽救了一路滑落的光伏產業。在特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之下,新能源產業在需求側的擴張畢竟存在一個邊界。一旦產能過剩卷土重來,再度祭出擴大國內市場需求的法寶,其政策效力勢必衰減。因此,從供給側發力,不斷深耕高端產業、挖掘全球產業鏈價值,其意義可能更為重要。
作者:萬軍 來源:能源評論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