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能源產業而言,過剩并不可怕,因為只有經歷過剩之后才會達到均衡,進而形成一種需求和供給匹配的市場狀態。因此,一旦過剩來臨,不斷深耕高端領域、挖掘全球價值,顯然比一味擴大需求規模更有價值。
高端產能待挖掘 經濟學中有一個“微笑曲線”理論:曲線的底端是制造,左邊的高點是設計和研發,右邊的高點是品牌、營銷。其含義是,產品的高附加值更多地體現在兩端,即設計研發和品牌營銷的環節上。
從光伏產業來看,而無論是之前過剩的電池組件,還是目前存在過剩風險的下游電站,在技術層次上都難以躋身高端之列。也就是說,我們始終把光伏業作為一個大規模、拼成本的行業。
但這卻與市場環境下的產業發展規律相悖。
一個行業的成長路線通常是:在產業的新興時期,行業內的技術變化非常劇烈,但與技術多樣會相適應,各類新產品也會紛紛面世,但產能普遍較低。產業發展早期階段,企業競爭的重點是技術路線之爭,市場最終會用試錯法選擇出最青睞的技術。隨著基于主流技術的主導產品為市場所普遍接受,行業也開始進入成熟期。在這個階段,企業開始進行大規模生產,以降低成本,使產品能夠讓更多的消費者所接受。
以光伏產業為例。在中國,光伏產業總體上被視為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新興產業。實際上,光伏業產業鏈不同環節的技術層次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但自十年前光伏業引入中國以來,產能擴張的沖動一直壓制著技術創新的驅動,我們在行業技術的精耕細作方面的投入遠遠不夠,致使行業整體的技術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在上游環節,我們一方面工業硅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又大量進口多晶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尚未完全掌握與硅產品相關的關鍵技術,多數國內企業不得不依賴進口機器進行提純加工,但終因缺乏核心技術,產品的質量水平和國外廠商相比仍有差距。下一步,如果可以在技術密集的硅加工領域加強研發,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逐漸實現進口替代,不僅可以逐漸化解現有供需失調的局面,也可以在未來收獲更高的利潤。
在中游環節中,電池組件的光電轉換率也是有待深入研發的領域。現在歐洲產品的轉換率已經開始向20%邁進,但是國內的轉換率還是停留在百分之十幾。如果國內產品在轉換率上取得較大的提升,即便組件的價格略有提高,鞏固和擴大下游的市場份額依然可期。
作者:萬軍 來源:能源評論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