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牌集團正在重返新能源市場,布局新能源投資。
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殼牌在新能源領域累計的總資本投入為17億美元。其中,在生物質燃料方面的投資包括位于巴西用甘蔗制乙醇的合資企業Raízen公司,通過新技術的商用化,用可持續的非食品原料來制造有競爭力的低碳生物燃料。
在氫能領域,殼牌在德國參與了一家合資企業,計劃投資大約390個氫氣零售站點,其中230個站點將使用殼牌品牌。到2015年底,殼牌在德國已有3家加氫站在運行。
殼牌還在英國和美國等其他國家探索氫能相關的機會。氫作為一種交通運輸燃料,可以與殼牌現有的下游零售設施、供應配送體系以及天然氣業務相結合。
在風能方面,殼牌于2001年進入了美國的陸上風能市場,并在8個風能項目中參股,其供電裝機量共計450MW。殼牌在容量為108MW的荷蘭NoordZee海上風能項目中占股50%。
在太陽能方面,殼牌積極探索利用太陽能技術實現低碳運營,成為Glasspoint公司的非控股投資者,該公司成功示范了將其太陽能蒸汽供熱技術用于熱采(通過加熱提高原油采收率),目前在阿曼建設容量約為1GW的項目。 “現在大家都相信能源體系正在轉型,全社會正在認真對待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問題,所以我們認為,再次回到新能源業務組合,是一個良好的時機。”魏思樂分析。
“傳統的油氣企業布局新能源投資并非孤例,一方面是為了多元化布局,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來對沖油價下跌帶來的業績下滑。”金風科技戰略經理陳石對記者分析。
例如,作為全球四大石油化工之一的道達爾集團(Total SA),在新能源領域布局頗多。
2011年,道達爾收購美國Amyris公司18.5%的股份,并與Amyris在巴西圣保羅合作建設Brotas生物工廠,布局生物燃料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同年,以14億美元收購SunPower公司66%股份,該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太陽能板制造企業和光伏電站投資企業之一。2016年5月,道達爾以9.5億歐元收購法國電池制造公司SaftGroupe,該公司主營鎳電池和鋰電池的設計和制造業務,主要用于交通、民用和軍事等工業領域的電子產品。
對比之下,殼牌的新能源投資步伐略顯滯后。
“我們現在進入并不晚。從全球來看,風能、太陽能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占比仍然較低,占全球一次能源供應總量的2.2%,預計這一比重未來會提高到50%,這意味著市場剛剛打開,我們還有很多機會。”魏思樂分析。
魏思樂認為,殼牌現在進入新能源為時不晚的另一個原因是,在過去的15年里,早進入的新能源企業從營收來看情況并不理想,所以殼牌十多年前淡化甚至退出新能源業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作者:王爾德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