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山表示,隨著中國能源需求增長的下降,新能源發展必然導致常規能源的萎縮,“因此實現新能源對常規能源的替代,是一個重大的利益調整,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這方面,在利益調整的機制、體制上創新!
作者:馮軍
來源:騰訊財經
原標題:國家能源局官員:發展新能源涉及重大利益調整
“棄風棄光現象逐年加劇,已經成為制約新能源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7月5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表示,隨著中國能源需求增長的下降,新能源發展必然導致常規能源的萎縮,“因此實現新能源對常規能源的替代,是一個重大的利益調整,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這方面,在利益調整的機制、體制上創新!
史立山是在電力可持續發展圓桌會議上發表上述言論的。在會議上,保爾森基金會還發布了《風光無“限”——助力京津冀可再生能源的領軍之旅》。報告指出,張家口擁有豐富的風光資源,但棄風率卻高達30%,而僅200公里外的北京卻無法用上張家口的清潔電力。
北京和張家口贏得了2022年冬奧會的聯合主辦權。報告由此建議,將現有的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擴大到整個京津冀地區,攜手制定新能源并網規劃,將張家口的清潔電力直接輸送到北京和天津等電力需求較高的中心地區。
2015年,中國的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29GW,光伏裝機容量達到44GW,皆位居全球第一。雖然裝機容量遙遙領先,但中國的發電量卻落后于其他國家。以2015年為例,美國的風電裝機容量為75GW,僅為中國的58%;但其發電量為190TW,超過中國的185TW。
“原因之一就是中國的風能發電和太陽能發電被大量‘棄用’而浪費了。”保爾森基金會研究部副主任侯安德表示。
相關統計顯示,2015年中國的棄風率高達15%,高于2014年的8%。而從2011年到2015年,中國“棄風棄電”導致的電費損失累計約為510億元,多消耗了原本可以避免的4.3億噸標準煤。
中國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地區多為甘肅、新疆、內蒙古、河北北部等偏遠地區,而輸電線路的建設卻遠遠落后于電廠建設速度,這些地區的“棄風棄光”問題更為嚴重。
作者:馮軍 來源:騰訊財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