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式地面光伏電站發展遇到的諸多瓶頸,恰恰是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優勢所在。
分布式光伏春天到來,第三方平臺探路融資新模式 集中式地面光伏電站發展遇到的諸多瓶頸,恰恰是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優勢所在。政策天平的傾斜令市場對分布式光伏前景看好,此前橫亙在分布式光伏面前的融資堅冰,也正在逐漸消融。
相比較而言,分布式光伏規模較小,可以直接安裝在城市屋頂之上,發電后可以就地消納,不會陷入棄光困境。以經濟發達的華東地區為例,因電力需求巨大,光伏發電不愁消納問題,同時電網健全,經得起光伏發電間歇性供電不足的沖擊。分布式光伏業主既可以是自發自用的電力用戶,也可以是“供電所”,通過與園區內其他用戶分享電力從而獲益。
政策紅利正在凸顯。國家能源局6月出臺的《關于下達2016年光伏發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2016年全年光伏裝機目標為18.1GW(1GW=1000MW,1MW=1000KW),其中普通光伏電站規模12.6GW,光伏領跑者基地規模5.5GW,同時明文規定“利用固定建筑物屋頂、墻面及附屬場所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以及全部自發自用的地面光伏電站項目不限制建設規模”。
上述文件被業內視為分布式光伏將迎來市場春天的積極信號。
“分布式光伏的發電量優先與本地負荷匹配。對于負荷平均的企業而言,若配置用電量30%左右的分布式光伏,可實現85%以上自發自用比例。”除政策傾斜外,光伏億家副總裁馬弋崴在會上強調了不限電對分布式光伏收益率的影響。在國家電網地區,分布式光伏享受“預結算”政策,且不受競電價政策影響,目前全國各地分布式光伏項目IRR約11-15%。此外,發改委在下調2016年地面電站電價的同時,并沒有調低分布式光伏的度電補貼。
既然如此,為何分布式光伏市場此前一直不溫不火?上海新能源協會會長朱元昊稱,分布式光伏之前遭遇過一系列行業痛點,主要包括:小而分散的規模進一步提高了并網難度、25年運營周期所涵蓋的配件質量風險、安裝環境復雜帶來的安全隱患以及業主資質問題可能造成的電費回收風險、安裝過程不規范導致的電站質量隱患。
馬弋崴說,國內分布式的出路在于模式改變。以“第三方平臺+金融機構”替代電站運營商在分布式光伏項目中的作用,前者保障技術風險,后者提供低成本資金。作為銀行業率先涉獵分布式光伏的代表,招商銀行徐一認為,能源未來在光伏,光伏未來看分布式,而分布式的未來只能在全民。
去年6月底,招商銀行通過其全資子公司招銀國際入股光伏億家,共同推出“互聯網+新能源”模式。目前,該模式的首個落地項目旺旺屋頂光伏計劃首期1.3MW立旺工廠項目已并網發電,開始進入快速復制的第二階段。旺旺集團打算在其大陸的所有工廠屋頂鋪上光伏組件,總裝機容量有100MW,滿足企業近四分之一的用電需求。
作者:楊漾 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