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30日、國家能源局主推的“領跑者”計劃(山西省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并網后,人們發現組件的總安裝量為1016MW,單晶609MW,多晶407MW,前者占比60%。其中晶澳太陽能(JA.NSDQ)成為了單多晶產品同時供應、數量也最大的組件廠商。
另有分析人士告訴記者,具體來說單晶組件中有大量的高效新技術產品被應用,多晶的亮點不多。以晶澳為例,其在領跑者計劃中供應了150MW的PERCIUM高效單晶組件(PERC技術),英利供應了50MW的N型雙玻、雙面發電組件,合計達200MW。而多晶高效新技術產品僅有晶澳的17MW潤秀組件(黑硅技術)、日托11MW的MWT技術組件,合計僅28MW。晶澳2013年10月推出了PERCIUM組件,2014年6月量產,是全球最早推出和量產PERC技術產品的企業之一,英利則是在2011年底推出了N型單晶組件。
隨著單晶回歸趨勢的形成,去年開始單晶布局明顯加快,如保利協鑫已宣布開始生產單晶硅片,晉能、通威雙流、中來股份及橫店東磁、平煤股份等都有規模級的電池及組件產能亮相。
光伏“領跑者”計劃倒逼了中國光伏企業的技術競賽。
今年3月,晶科宣布推出了黑硅組件,采用納米級黑硅制絨技術。前不久,天合宣布在其量產示范生產線上,量產化的P型單晶PERC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達21.1%,量產化的多晶PERC電池轉換效率達20.16%,商業化多晶DP二次印刷電池的轉換效率達18.7%。日前,協鑫集成(002506.SZ)也宣布將募資16億元用于投資1600MW的高效差異化光伏電池項目、250MW超高效異質節光伏電池項目,項目將采用PERC技術疊加黑硅技術、N型雙面技術,電池轉換效率分別可達19.5%-20.5%、20%-21%。
當然,市場也存在對多晶和單晶的一些技術爭議,這也是部分單晶公司最下筆墨之處。比如說,有單晶企業就強調,自己的光電轉換效率通常比多晶高。然而不要忽略的是,性價比是光伏發電的核心考慮因素。行業內的公認指標是LCOE(Levelized Cost of Energy),即”平準化度電成本”。當業主使用同一個系統時,組件成本為50%,剩余的如人工、土地及材料等占40%以上。因而在組件發電量一致的前提下,效率略高的單晶,會為業主在剩余的40%左右的成本上節約一點費用,這也是部分客戶選擇單晶的原因。但需留意的是,如果多晶價延續下滑,業主50%的組件成本也降低了,總的系統成本也就隨之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多晶依然是市場的主力。馬寶德也提到,假設2016年普通電站中的單晶占比20%,“領跑者”技術基地中單晶占比50%~70%(這一猜測已實現),那么單晶的市場占比約為29.1%至35.2%之間。而且,多晶組件和電池、硅片技術本身也在不斷提升中。保利協鑫首席技術官萬躍鵬就告訴記者,多晶企業會盡快采用金剛線切片技術、降低切片成本;開發適用于PERC電池技術的多晶硅片,更大的鑄錠和連續加料也將進一步降低硅片成本。
作者:王佑 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