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功能未充分發揮
上述報告顯示,目前,部分地區新能源發展迅猛,快速改變了當地供電格局。有些地區未能充分考慮系統消納能力,且與既有電力規劃缺乏統籌協調,導致棄風棄光與電網設施閑置情況并存,部分既有電網工程利用率偏低。
具體而言,錦蘇直流項目中的酒泉送出工程實現了酒泉風電基地一期電力的匯集和送出功能,但由于新能源發電裝機增長過快、消納能力不足,導致棄風棄光情況加劇、新能源外送電量下降,送出工程負荷率偏低。西北二通道、黃坪工程所在地的新能源裝機跨越式增長,一定程度滿足了地方負荷需求,客觀上減少了西北二通道、黃坪工程的輸電量,一定程度上影響電網工程利用率。
數據顯示,2012~2014年,二通道工程受電側青海省風電裝機容量由2萬千瓦增長到32萬千瓦,太陽能裝機容量由136萬千瓦增長到411萬千瓦,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00%和74%。新能源的快速增長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地負荷需求,需從西北二通道受入電力的需求減小。
與之類似的還包括黃坪工程,該工程于2013年投產,2014年隨著當地新增新能源約37萬千瓦并網投運,部分滿足了地方負荷需求,導致2014年黃坪變下網電量由2013年的12.68億千瓦時下降為5.08億千瓦時,同比降低59.94%。
除了由于接收端當地的新增電源影響了錦蘇直流的既有作用外,另一令其效應大打折扣的,則是受端電力需求低于預期。
由于近年來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部分地區出現電力需求明顯低于預期的情況,但電網企業在工程建設中未能充分考慮并主動適應電力需求變化,導致部分項目功能發揮不充分。
作為工程一部分的西北一、二通道設計最大送電能力約400~500萬千瓦。工程投產后,青海省負荷發展低于預期,按可行性研究報告預測,青海省“十二五”前四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長326億千瓦時,實際增長261.21億千瓦時,低于預期19.87%。加上青海省當地新能源發展迅速以及新疆配套電源建設滯后,致使2014年新疆外送斷面最大輸送功率僅為200萬千瓦,不到設計預期的一半。2014年累計輸送電量48.5億千瓦時,最大利用小時數僅為970小時。
禎州工程所在的廣東惠州地區負荷發展也遠低于預期,按可行性研究報告預測,惠州市“十二五”前四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長139.6億千瓦時,實際增長77.6億千瓦時,低于預期44.4%。導致2014年禎州工程主變下網電量為2.21億千瓦時,主變負載率僅為2.5%。黃坪工程由于規劃的電解鋁項目沒有建設,2013年主變下網電量為12.68億千瓦時,主變負載率僅為7.7%。
針對新能源發展與電力規劃不協調、不適應的問題,上述報告建議進一步加強網源等規劃的有效銜接,做好電力供應與需求的統籌規劃,協調好不同類型電源的建設時序,做好新能源規劃與常規能源規劃、電網規劃與電源規劃、國家能源規劃與地方能源規劃的有效銜接,在新能源有序發展的同時,利用好既有電網設施,促進電網安全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