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進入售電市場隱形“門檻”其實非常高,上能電力希望借助“儲能電站”等增值服務降低5%以上的成本從而吸引到客戶。
上能電力的競爭路徑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的新電改市場上,單一的電力批發模式很難生存。“電改之后,供售電公司還是存在一些門檻的。”有專業研究員解釋,比如供售電公司沒有結算權,而是由客戶把電費交給國家電網,再由國家電網結算后返利給供售電公司。另一方面,對于供電量,售電公司提前購買下個月銷給客戶的電,購買計劃量上下只允許浮動5%。因此,普通售電公司很難生存,盡管目前已注冊了很多售電公司,但大部分企業注冊后遲遲未動,電改后的這片藍海,只有開展多元業務、具有綜合實力的企業才能取勝。
在這種背景下,上能電力的商業模式頗為搶眼。其推出電力、能源、金融三個業務板塊,三者組合,形成電力體系的產業閉環,以此形成更加完整和具有競爭優勢的商業模式。在電力方面,聚焦綜合電力服務和電力相關投資;在能源方面,則重點放在儲能基礎設施投資;此外,上能電力圍繞新電改下電力市場各重要參與主體,提供能源領域金融服務。
這之中能源板塊的儲能設備的投資和運營是一個重要內容。
由于電即發即用的屬性以及用戶當月就要預定下月電量的期貨屬性,以及發電企業不同發電機組效率、能耗水平的差異導致電力成本波動,都會對用電成本產生影響。同時,發電企業目前面臨產能過剩困局,以及電力改革帶來的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一方面,供電側的電力較難實現有效消納以獲得更多收益,另一方面,用電側也無法滿足差異化的用電時間和用電需求,用電成本下降空間有限,用電質量也有待改善。因此,上能電力實際上是依托儲能電站的應用,來幫助用戶提高用電能效,并降低用電成本。
一方面,儲能電站通過“移峰填谷”、“清潔能源并網”等技術在電力供應鏈端降低電力成本;另一方面,儲能電站是與用電企業配套建設,可根據用戶需求對儲能電站進行定制化投資運營,就近選擇發電廠、縮短電力傳輸距離,從而持續降低用電成本,而借助儲能電站,預計總體可降低5%以上的用電成本。
客戶與上能簽署用電協議后,把電費交給上能,上能與供電局結算過網費,另一部分和電廠結算電源費用。關注人士指出,一般哪家公司的積累的客戶越多,對電廠的議價能力就越強。而在客戶端降低電價,只能通過建設儲能電站,通過這種錯峰填谷的方式,降低企業和用戶的用電成本,增大企業的盈利空間。
上能電力也規劃,未來5年內在中國投資約2000億建設超過1萬個儲能電站,初步形成規;茉椿ヂ摶A設施網絡。上能集團負責人介紹:“每一個儲能電站的投資約在1000萬到3000萬元不等,單個儲能電站建設周期為3個月,不過儲能電站都是標準集裝箱。只要客戶的年用電量達到500萬千瓦時這一標準,我們可為企業投資、建設、運營提供專用或共享的儲能電站。”
在實業切入電力市場的同時,上能還在金融領域開發出商業保理、融資租賃、電費白條、產業基金、證券產品、電力期貨等業務。公司計劃形成“能源+金融+互聯網”的金融服務模式,目前,已與銀河證券、廣發證券、江蘇銀行、招商銀行等權威銀行和金融機構都有較深合作。
“不過,在開始的階段,所有合作企業都是先從綜合電力服務這個主合同開始!眮碜允垭姽镜娜吮硎荆撕螅娏γ衿笤俑M后面的儲能服務和金融服務,這種商業模式更加多元化。
應該說,從邏輯上看上能電力設計的商業模式頗有吸引力,但由于尚未在實際運作中檢驗,能否成立還有諸多不確定性。畢竟投儲能電站對資金的需求量很大,前期投資與收入達到平衡乃至收回投資可能還需要有個漫長的過程,上能電力能否熬過這段投入期還需要時間檢驗。
作者:陳紅霞 高瑜靜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