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30年,中國廢棄的光伏組件可以產生145萬噸碳鋼、110萬噸玻璃、54萬噸塑料、26萬噸鋁、17萬噸銅、5萬噸硅和550噸銀。
哪種回收模式最具商業前景
光伏組件包括晶體硅組件和薄膜電池,市面上運行的九成以上屬于前者,回收的研究也集中于此。
為了讓光伏組件承受得起風沙雨露的侵蝕,組件生產時都經過嚴苛的測試,要在80攝氏度高溫和零下40攝氏度低溫循環上千次。然而,前期的牢固打造是后期回收的難題,“制作時候越牢固越好,等到要拆開就很麻煩。”熊震說。
德國工人清理廢棄光伏組件
目前我國物理法、熱解法等多種技術路線并行,都還處于實驗室研發階段。前期生產組件時能否考慮后期回收呢?宋登元記得法國就曾有過這樣的嘗試,用真空取代粘合的組件封裝技術,以實現“100%回收”,但這一賣點目前技術還不成熟。
比起研發的難度,更難的是商業價值的體現。
一個光伏組件重達十幾公斤,拆開之后,玻璃和鋁邊框就占據了80%以上的重量,最值錢的導電銀漿只有6克左右。英利對晶體硅組件回收的經濟效益進行了測算,組件回收有5%左右的毛利潤,但這不包括運輸成本。
我國光伏電站地處偏遠,運輸是個大問題。同樣在PV CYCLE,回收中的潛在收益也通常被運輸成本和前期基礎設施的投資抵消掉了。“因為現在的回收量還太少。”皮婭解釋,“所以我們在全歐洲的范圍尋找合作伙伴,通過規模經濟和競爭機制,在追求最高回收標準的同時保持低價。”
目前歐盟的回收公司并沒有得到政府的補貼。對于如何提高效益,皮婭顯得很樂觀:“關鍵是在未來幾年里提高廢棄物的量。”在協會的努力下,回收率已經達到了90%以上。
宋登元也非常看好這個市場。他認為經過一段時間,處理組件的費用可以覆蓋成本,晶體硅組件能夠循環發展。英利預計在國家“十三五”期間建成一條生產線,逐漸形成自己的產業并盈利。“國家將來會重點支持回收和無害化處理技術,不管有沒有項目支持,我們都會上一條生產線。”
同時,他還認為可以參照歐盟PV CYCLE的模式,通過會員制,讓有能力的會員企業為有需求但沒有能力的企業提供相關服務并由此獲得經濟效益。
在商業模式上,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教授童昕的課題組以山東省為例,提出了三種情景:1.規模經濟情景:按照運輸成本最小化假設,全省建立一家集中循環處理設施;2.市場導向情景:在人口最密集的兩個大都市區(濟南和青島)附近建立集中循環處理設施;3.生產者責任延伸情景:由6家生產企業利用生產區位提供循環處理設施。研究結果表明,生產者責任延伸情景具有最佳的成本收益。
不過,童昕反復對記者強調,此類研究還需要更多的數據支持。
在補貼方面,廢舊家電基金補貼就是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一種,家電生產企業在生產相關產品時就要將補貼金額投入基金會,再由國家相關部委審核并發給家電回收企業。如果收得少、發得多,基金收支不平衡,就會導致廢舊家電回收受阻。
作者:汪韜 李蕊 來源: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