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行業,按照規定2016年以前備案納入年度規模管理的光伏發電項目如果未能于2016年6月30日前完成并網發電,將執行新的電價標準,也意味著Ⅰ類、Ⅱ類和Ⅲ類資源區的光伏電站度電補貼將分別下降0.1元、0.07元和0.02元。因此,“搶裝潮”也加速了上半年光伏電站規模的迅速擴張。
原標題:光伏等新興產業亟需精準政策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張于喆
2016年前三季度新興產業繼續保持相對高速增長,對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助推經濟結構調整、形成新經濟新動能的作用日益凸顯。8月份,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8%,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5.5個百分點。
其中,信息化學品制造業增長28.5%,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長24.3%,醫藥制造業增長11.5%,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0.3%。特別是在主要產品中,新能源汽車和工業機器人增速分別高達63.2%和65.5%,集成電路、光纖和智能手機分別增長25.6%、25.6%和15.8%。
應該說,穩增長政策正在取得成效,新動能正在加快形成,但財智BBD中國新經濟指數(NEI)繼續放緩并創年內新低,表明產業發展的穩定性還有待驗證。
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突出問題
新興產業總體呈平穩增長態勢,但也面臨著傳統產業發展模式不適應新時代發展訴求、市場需求不振制約短期快速增長等突出問題。
1.傳統產業發展模式不適應新時代發展訴求
互聯網時代新興產業發展的痛點在于傳統的思維定式和發展路徑,即大規模、線性控制的舊有發展模式難以適應VUCA(Volatile、Unpredictable、Complex、Ambiguous)的不確定性發展環境。應該說,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對于新興產業應如何發展還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和誤區,阻礙市場主體健康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
從中央和地方關系層面看,地方政府部門反映,政策文件進入高發期,但各部門的政策間還缺乏全國一盤棋的思想,部門壁壘、行政壁壘讓政策溝通存在障礙,部分政策措施也與復雜商業模式的實踐發展相脫節,造成實踐部門無所適從。
例如,跨境電商“4.8新政”的推出,因缺乏對操作環節困難和問題的周密思索,導致新政在推出過程中呈現“急起急停”(打補丁)的現象,使得企業對政策走向無法把握并存在疑慮,大部分企業呈現謹慎、觀望的態度,而減緩跨境電商布局,不利于新興業態的發展。
此外,國家專項建設基金在助推新興產業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發揮了一定成效,但政策性銀行的一些訴求,卻使得專項建設基金成為助推新興產業發展的“雞肋”,即風險相對較低的企業和項目不愿意申請,風險相對較高的企業和項目因不符合資格而無法申請。
從地方政府層面看,一方面,地方政府依然遵循著重視“大企業、大項目、硬件設施、有形資產、優惠政策”的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新時期新興產業的發展特點和訴求要求地方必須更加重視“小企業、生態建設、無形資產、公平競爭”。
例如,一些資金扶持或獎勵項目申請的前置條件很多,且有對知名度的盲目崇拜,即更多關注企業規模、院士推薦而非研發實力。這都造成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很難獲得創新資金扶持。而日前出臺的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等相關政策,仍是傳統工業經濟發展思維下的政策。
從企業層面看,一方面,面對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化,企業部門繼續沿襲既往“B2C”的傳統發展套路,即先建廠擴產能、再市場找客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的融合,要求企業必須通過重塑組織結構、重組生產流程,實現個性化生產和效率的提升,走“C2B”的發展模式。
2.市場需求不振制約短期快速增長
新興產業的長期發展將更加依賴于投資拉動,而短期的高速發展將更加依賴于市場需求;目前看來,市場有效需求不足正成為制約新興產業短期快速增長的關鍵。
從國內看,一方面,現行法律法規抑制新經濟成長。例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定,藥品的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綁定,即只有藥品生產企業才可以申請藥品注冊并取得藥品批準文號;盡管全國人大批準國務院在浙江等十個省(直轄市)開展“藥品上市許可人持有制度試點”的工作,即允許藥品注冊人與生產企業相分離,但相關的實施細則還未出臺,不利于新藥的研發上市和產業升級。再如,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中更多是對終端產品的鼓勵,而對核心部件與器件的零組件缺乏支持,不利于企業聚焦某一細分領域打造隱形冠軍。
另一方面,部分行業領域的市場需求提前透支后面臨增長乏力困境。例如,受鐵路貨運整體運輸形勢不景氣以及2015年訂單額破歷史紀錄的影響,軌道交通裝備的未來市場需求將很難繼續維持高增長態勢,特別是到8月,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速繼續下跌至-13.2%。
再如,在光伏行業,按照規定2016年以前備案納入年度規模管理的光伏發電項目如果未能于2016年6月30日前完成并網發電,將執行新的電價標準,也意味著Ⅰ類、Ⅱ類和Ⅲ類資源區的光伏電站度電補貼將分別下降0.1元、0.07元和0.02元。因此,“搶裝潮”也加速了上半年光伏電站規模的迅速擴張。隨著光伏補貼的不斷下調,政策依賴度相對較高的光伏產業可能面臨著持續高速增長的發展壓力。
從國際看,全球保護主義勢頭不斷抬頭,貿易限制措施呈上升趨勢。根據《全球貿易預警》報告,從2008年到2016年,美國對其他國家采取了600多項歧視性措施,這些歧視性措施包括提高進口關稅,國家扶持本地企業,制定反傾銷條款,規定公司必須購買本國產品等。此外,由于市場有效需求難以有效拓展,直接影響到新興產業發展主體企業的投資信心,部分企業盡管當期生產形勢較好也在主動收縮投資規模或處于觀望狀態,使得產業投資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
3.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阻礙未來持續發展
對于新興產業發展而言,關鍵的要素就是信任。然而,在宏觀經濟形勢整體低迷的大背景下,銀企間、政企間、銀政間、銀行間、企業間的信用關系正遭受重重考驗。
例如,在銀企間,一方面,有部分在銀行業機構貸款的企業和個人故意或惡意逃廢銀行債務;另一方面,部分銀行機構出于自身管理考核的壓力,不顧企業實際經營發展情況而抽貸、壓貸、斷貸,極大影響了企業正常運行。銀行和企業間缺乏相互信任的關系,阻礙了新興產業的發展。
在政企間,某些政府部門因缺乏對產業發展內在規律的把握,并出于培育壯大新動能、助推經濟發展的主觀意圖,對新興產業的大量補貼和優惠支持,不可避免地伴生了權力尋租和脫離實際需求的“拔苗助長”現象以及企業騙補等弊端。
在銀政間,特有的行政體制使地方政府在考慮金融支撐實體經濟發展時,更多顧及地方政府自身利益,缺乏對銀行利益的思索,使銀行在地方政府缺乏規范、透明、高效、共贏的運行機制時,對本地新興產業發展的支撐力度弱、主動性差。
在銀行間,受國內金融環境影響,銀行系統內不信任感增加,體現在銀行同業拆借利率(SHIBOR)高漲,8月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2.13%,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高0.01個和0.34個百分點。
在企業間,部分企業受巨大利益誘惑以及缺乏商業誠信的有效控制機制,通過降低產品和服務質量、以次充好、合同違約等手段造成市場經濟秩序的紊亂,并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發生。同時,部分領域還普遍存在著貨款支付周期拉長、貨款拖欠增加、承兌匯票支付增多、“連環債”等問題,導致上游企業為有效防范風險而更青睞于現金付款。
作者:張于喆 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