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中國光伏學術大會(CPVC16)即將于下周10月15日-17日在天津召開(想了解大會通知請點擊:【重要通知】第十六屆中國光伏學術大會(CPVC16)會議通知)。今天為大家呈現的是部分主旨報告亮點先覽,更多精彩,敬請期待天津·CPVC16!
吳選之 龍焱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董事長兼CTO
從事各類太陽能電池(包括晶硅、非晶硅、TPV和碲化鎘等)研究36年,曾就職于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和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發表論文110余篇。1988-1991年期間,作為項目負責人,成功完成了由國家科委直接領導和資助的“七五”攻關項目:“建立30cm×30cm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中試線”。2001年,在NREL創造了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16.7%的世界紀錄,并保持了10年之久。2008年5月創建了龍焱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CTO。8年來,帶領龍焱團隊,堅持走自主創新﹑先強后大的理性發展道路,在中國實現了碲化鎘薄膜太陽電池技術的產業化。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效碲化鎘薄膜太陽電池技術及其產業化。
報告題目:碲化鎘薄膜太陽電池技術的最新發展
實驗室碲化鎘(CdTe)薄膜電池效率已達22.1%,超過了實驗室多晶硅電池的最高效率21.3%;冠軍組件效率達18.6%,為所有多晶薄膜電池組件最高,且接近多晶硅冠軍組件效率19.5%;碲化鎘組件直接生產成本已降到$0.40/W以下。這些結果再次證明碲化鎘薄膜太陽電池技術是一條重要的光伏技術路線;而大力發展這個技術,有助于改善我國光伏行業結構所存在的技術單一化的缺陷。
本文將介紹:
。1)CdTe薄膜太陽電池技術的最新發展;
。2)龍焱在CdTe薄膜太陽電池技術產業化的最新進展;
。3)進一步提高CdTe薄膜太陽電池技術的幾個重要課題。
崔屹 美國斯坦福大學材料學與工程學 教授
Yi Cui received his Ph.D in Chemistry at Harvard University (2002), B.S. in Chemi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1998). He was a Miller Postdoctoral Fellow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before joining Stanford University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2005. His current research is on nanomaterials design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 and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Cui is an Associate Editor of Nano Letters. He is a co-director of the Bay Area Photovoltaic Consortium and Battery500 Consortium fund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330 peer-reviewed papers and has a high H-index of 123 (Google Scholar). He is a MRS Fellow and a Fellow of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He has received numerous awards including MRS Kavli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in Nanoscience (2015), Resonate Award for Sustainability (2015), Inaugural Nano Energy Award (2014), Blavatnik National Award Finalist (2014), Wilson Prize (2011), the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 (2010), KAUST Investigator Award (2008), ON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2008), MDV Innovators Award (2007), Technology Review World Top Young Innovator Award (2004). He founded Amprius Inc. in 2008, a company to commercialize the breakthrough high-energy battery technology invented in his lab. He co-Founded 4C Air Inc. to develop novel filtration solution to remove PM2.5 particle pollutants from air.
Title:Thin Silicon Solar Cells with Nanoscale Photon Management
Silicon solar cells have been dominating the PV industry. Thin silicon represents an exciting direction for future solar cells. Here I will show our recent progress on thin single-crystal Si down to 2 micron: fabrication of thin Si, nanoscale photon management, device physics and remarkable mechanical flexibility and robustness. We demonstrate 10 micron thick Si solar cells with 13.7% power efficiency.
楊立友 晉能清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總經理
楊立友博士2013年起擔任晉能清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同時兼任晉能清潔能源公司總工程師。
楊立友博士1982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應用物理系,同年通過 “CUSPEA計劃”赴美留學,1988年獲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固態物理學博士學位。加入晉能前,楊立友博士曾任美國BP Solar公司研發部負責人、美國沙諾夫公司(Sarnoff Corporation)新材料研發部負責人、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光伏年會組委會委員、美國能源部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計劃顧問、正泰太陽能創始人、總裁。
太陽能是未來最清潔、安全和可靠的能源,是能夠保證人類未來需求的最重要清潔能源之一。楊立友博士認為,清潔能源是事業也是責任,一直致力于光伏產品的普及和清潔能源的推廣,主要針對降低光伏產品成本,提高光電轉換效率的關鍵重大技術進行攻關。
報告題目:度電成本驅動產業化技術的持續進步
近年來在產、學、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別是在國內外市場的強力拉動下,我國的光伏行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做強做大,不僅在規模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老大,在產業化技術的不斷優化和提升上也作出了卓越的成績,有力地促進了度電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使光伏平價上網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目前業內領先的常規多晶電池生產線平均轉換效率已經達到18.9%,60片標準組件的功率分布70%為270W, 30%為275瓦,全面超越了一年前還望而生畏的“領跑者”標準,且成本具有極大的競爭力。經過3-4年的持續努力,背鈍化PERC電池的量產技術已經逐步成熟,過量的光致衰減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近5GW產能即將全面釋放。通過對氧化鋁鍍膜等關鍵工藝的優化,目前領先的量產單晶PERC電池的平均轉換效率已經超過21%,組件功率達到295W,每瓦成本和常規單晶組件相比約提高5%。相信經過進一步優化,PERC電池的平均轉換效率可達到21.5%,成本和常規組件基本持平。
隨著與組件占地面積直接有關的電站建設成本占比越來越高,如工程、土地、支架、電纜等,光電轉換效率成為對整體系統成本及光伏度電成本(LCOE)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因此,晶硅電池產業化技術的發展重點仍然在于提升電池的轉換效率。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n型單晶異質結(HJT)和背接觸(IBC)電池是能站上23%效率水平的兩種主要技術類型。相比而言,由于異質結電池不僅工藝流程相對簡單,而且具有雙面發電、優異的弱光響應、良好的溫度系數、低衰減等優勢,每瓦發電量可高出常規產品達20%以上,因此其產業化前景被普遍看好。目前,國內多家企業已經宣布了異質結電池的產業化計劃,預計2017年將有較大規模產品投放市場。
作者: 來源:中國光伏專委會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