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發電:是的,這個行業基本是沒有依靠國內政策而自發發展起來的,甚至是在一種很不容易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而《可再生能源法》今年初就進行了修訂,但到現在實施細則還沒有出來,您怎么看待國內的產業政策環境?
石定寰:這是一個比較遺憾的問題。盡管政策已經有了,但我們到現在也始終沒有落實標桿電價,沒有解決上網電價問題。
籠統的講,我們的一些官員還沒有意識到中國發展太陽能有這么大的積極性和潛力,因此有些準備不足。因為太陽能發電成本原來在大家的印象中是很貴的,沒想到實際發展會這么快,加上中國不可能像歐洲政府給太陽能那么高的補貼,所以對太陽能發電的發展始終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不重視實際上就是起了一個壓制作用,也就不可能有效促進其健康發展。
雖然國家在《可再生能源法》中明確規定包括光伏發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要全額收購,但我們實際的規劃卻很保守,2007年的規劃中,到2020年才180萬千瓦,也就是1.8G。盡管大家都意識到這個規劃需要修改,但到現在也沒有付諸實施。也就是說,我們一直低估了太陽能的發展能量和在中國的發展潛力,跟中國目前已有的產業能力相比,我認為這個規劃遠遠低估了未來的發展,也無法及時有效地給予行業一個正確的引導。
太陽能發電:那您覺得政府的政策應該側重于激勵哪方面才能更有效地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呢?
石定寰:我認為首先還是要盡快制訂標桿電價。當然,這個電價應該是逐步降低的。還記得前幾年發改委給過四個示范電站四塊錢一度電嗎?當時還有人喊這個電價太低了,只能賠錢做,可沒過幾年,不說去年招標電價出現的0.69元的低價,就說國家發改委批復給寧夏幾個項目1.15元的電價,也已經比四塊錢降低了很多。這個電價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大大促進了寧夏光伏發電的發展,當地至少建成了200兆瓦的光伏電站,實際可能還更多一些,政策的推動作用可見一斑。寧夏這么一個小省都能發展這么大,如果放在全國這么多省,一年發展1000到2000兆瓦,根本不成問題。
其次,我們的屋頂電站計劃始終沒有落實。也就是說,既沒有大型示范并網電站計劃,也沒有對屋頂電站的發展給出明確的市場引導。今年初住建部才提出利用屋頂發展BIPV,但也只是提出了這么一個工程,卻沒有一個全國性的規劃。當然,我們第一步是可以先做一些示范,但在示范的基礎上必須要盡快拿出一個發展規劃。現在提出來了一個20GW的規模,我個人認為這還是有些偏保守。
最近有人建議規劃到2012年以后每年能有1000兆瓦裝機。我認為不應該是每年都1000兆瓦,而應該是逐漸提高,就跟火電一樣,火電機組80年代初一年大概安裝1000到2000萬瓦,以后長到4000到5000萬,到現在最高達到1億瓦,因為產業能力發展很快。而按照太陽能現在這個發展速度,肯定增長更快,可能要不了幾年產能就可以達到上億千瓦,也就是幾百個GW的規模。當然,的確要注意不能盲目建設,不能用現在這種還比較貴的技術去大規模發展,因為建完很可能沒有市場。不過,通過大規模反過來也可以把價格降下來,這可能是規模化發展的另一個好處,可以促進價格快速降低。
太陽能發電:那您認為現在這個發展速度是快了還是慢了?
石定寰:我認為目前的發展速度還是太慢了。我們的企業和產業發展速度已經很快了,但我們的市場培育和應用發展卻太慢了,國家的政策引導沒有完全跟上,我們每年的應用才幾百個兆瓦,相對于龐大的產能來說還不到1/10,剩余90%以上還是要靠出口。
我覺得這一比例應該提升到差不多30%左右,三七開,或者四六開或五五開,這恐怕才是比較正常的,也就是一半出口一半在國內應用。將來甚至應該多數在國內應用,只有少量出口,也就是倒過來的三七開或者四六開。既然是清潔能源,而且其生產本身還要耗費一定的能源,那首先應該用在國內,保證國內的需求才對。所以從減排的角度來講,只要光伏發電成本進一步降低——目前這個趨勢是非常明顯的,那國家就應該通過進一步政策扶持來加快其市場推廣力度,并通過這種扶持反過來刺激投資,促進研發、技術改進以及裝備國產化等,以達到進一步降低成本的目的。這是相輔相成的,只要規模上去了,政策也有了,肯定反過來會進一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