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多時未見的重度霧霾,再次突襲京城。與此同時,清潔能源領域很重要的一個行業會議——中國光伏大會,正在北京新國際展覽中心召開,但會場已“淪陷”于霧霾中......
以下為記者略做編輯的部分人士的觀點: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處副處長邢翼騰:斷崖式調價對行業影響過大
近期各方面的信息似乎都對光伏行業頗為不利,包括“十三五”的目標也在口徑上調整為“確保1.1億千瓦,力爭 1.5億千瓦”。但相對來說,關于電價調整的征求意見稿對于行業的沖擊更大。這無疑要求行業繼續深挖潛力,狠抓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繼續降低成本。
調價對于凈化整個行業的環境和秩序無疑具有好處,可以把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企業篩選出來。但是,斷崖式的調價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很可能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亦審慎為之。
工業和信息化部李曉昕:制定政策時應充分考慮給予產業休養生息的空間
目前來看,國內光伏產業仍存在基礎研發缺失的問題,這無疑將給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很多,政策層面沒有充分考慮給予產業修養生息的空間,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中興能源副總裁崔雅萍:分布式不僅不應降價,還應加大扶持力度
不能讓問題越積越多,而是要想辦法疏解,一個一個的解決。分布式目前還沒有大規模發展起來,更需要國家政策包括價格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比如要求一定比例的新建建筑能夠加裝分布式光伏發電,就近使用、就近消納等。
浙江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仇展煒:降價不宜太猛,這不利于國家節能減排大局,應由市場去發現價格
可再生能源補貼價格下調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行業整體秩序的理順,首先應該做的是全面落實已有的可再生能源政策,不該選擇性落實,有關部門要協調和處理好目標、規模和資金三者之間的關系。調價幅度太猛,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仁賢:降價是趨勢,但降價并不會讓產業的過熱降溫
降價和產業過剩是兩個問題,不能混為一談;補貼基金有缺口,是征收強度和范圍的問題;可再生能源法賦予行業的權益,要落到實處。
晶澳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曹博:適度的降價是壓力,過大的降價是摧毀行業根基
行業整體成本的下降,最有效的途徑仍然是通過技術的提升,如果生存都成問題,企業怎么還有能力去搞技術研發?這次降價幅度對企業帶來的壓力太大,已有光伏發電企業在做退出準備,延伸來看,也將對光伏制造技術的持續提升帶來極大的破壞力。
作者:吳軍杰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