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柴達木盆地憑借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和大面積荒漠化土地優勢,搭乘新能源產業政策“順風車”,“十二五”以來一直扮演著國內集中并網光伏發電領域“領跑者”角色。但是隨著裝機容量的劇增,新能源的送出問題正在變得越來越突出。
錯峰限電常態化
新能源“消納難”問題凸顯
“對以資源型工業為主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而言,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大背景下,光伏新能源產業的快速增長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帶來了有力支撐。但是隨著裝機容量的劇增,新能源的送出問題正在變得越來越突出。”青海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管委會產業發展部副科長鄒雄說。
據介紹,2015年,柴達木地區電網最大可接納新能源能力為200萬千瓦,而實際上這一地區的新能源裝機已超過300萬千瓦,這意味著限電“棄光”已經不可避免。
中電投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格爾木光伏電站站長魏月濤告訴記者,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格爾木地區的光伏發電限電已經成為了常態,以2016年上半年的情況來說,每天都限制最大負荷,平均測算下來,“棄光量”達到了20%左右。
“柴達木盆地光伏發電出現棄光的現象,一方面與新增光伏電站增多、送出困難有關,另一方面亦與經濟下滑、工業企業用電量出現下降有關!敝袕V核烏蘭光伏電站負責人趙玉壽說。
趙玉壽告訴記者,由于柴達木地區太陽能光熱資源豐富,盡管出現限電,但是大部分電站基本上都能達到設計利用小時數,但是這一趨勢再發展下去,光伏企業勢必會承受不了。
北控(綠產)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紅亮認為,發展綠色能源,柴達木盆地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但是這幾年這一地區的光伏發電產業發展得太快了,已經超出了電網建設速度。光伏發電的不穩定性、波動性極易對電網形成沖擊。
青海柴達木能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永甲說,針對光伏發電限電常態化,作為發電企業,一方面要想方設法尋求電力直供渠道,增加就地消納電量,另一方面,未來的投資方向也要有所調整,比如儲能式電站、分布式光伏等。
“光伏發電應用的多元化,可以有效緩解消納難題,而且在柴達木盆地都已經有了成功的實踐!标愒f,一方面,通過光伏扶貧、抽水蓄能、光伏灌溉等項目,可以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新模式;另一方面,通過新能源直供、微網建設和推進光熱儲能發電項目建設,可改變傳統供熱供電模式,并形成穩定電源支撐。
作者:黨周 張濤 駱曉飛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