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國家能源局召開《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新聞發布會,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韓水表示,《規劃》為突出能源結構轉型升級的要求,增加了一個關鍵性原則,即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
著力解決“三棄”問題
對于當前比較嚴重的棄水、棄風、棄光等問題,韓水分析認為,其主要有布局、電網輸送和系統調解能力三方面原因。
針對電網輸送問題,韓水表示,要從電網建設上加強對可再生能源接納和消納的力度。首先是電網遠距離輸送,利用現有已規劃建設的輸電通道,著力加大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外送力度。在“十三五”期間運用西電東送的輸電通道增加4000萬千瓦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外送。同時,在配電網建設上加大改造力度,進一步提高智能化水平,使可再生能源以分布式、微電網的形式接入系統就近消納。
記者了解到,此次《規劃》的一大特點,就是全面提升系統的靈活性,提高電力系統的調峰能力。主要是加大調峰電源的建設規模,其中,“十三五”期間新增抽水蓄能電站裝機1700萬千瓦;單循環調峰氣電新增規模500萬千瓦;為加大燃煤電站靈活性的改造力度,加大煤電調峰的能力,熱電聯產機組改造規模達1.33億千瓦,常規煤電靈活性改造8600萬千瓦,主要用于增加“三北”地區的調峰能力。
韓水說,為了配合這些政策,《規劃》還提出電網方面要加強優化,負荷方面要加強電能替代的力度,特別是利用低谷電能替代,同時研究推進峰谷電價的政策,落實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推進各種輔助服務市場等,通過硬件和軟件建設的多措并舉,保證可再生能源的健康有序發展,將棄風、棄光率控制在合理水平。
嚴控煤電發展
近年來,電力供需放緩趨勢明顯,煤電作為主力電源也面臨新挑戰!啊濉詠,我國煤炭占能源消耗比重從2010年的69.2%下降到2015年的64%。我國承諾,2020年、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分別達到15%和20%左右,未來煤電要繼續為非化石能源發展騰出空間。”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黃學農說。
值得注意的是,煤電潛在的過剩風險也開始逐步顯現。黃學農透露,火電利用小時從2013年的5021小時降到2015年的4329小時,降低幅度很大,今年預期在4000小時左右,“十三五”后幾年預期還會進一步降低。目前各個地方規劃建設的煤電項目仍然較多,煤電的潛在風險很突出,所以規劃提出將“煤電裝機力爭控制在11億千瓦以內”。
為達到這一目標,國家已經先后出臺了多項措施。一是實行煤電建設規劃的風險預警機制,分成紅色、黃色、綠色預警,用以指導各地煤電的規劃建設;二是對已經開工或者核準在建的項目采取緩核一批、緩建一批等措施;三是淘汰落后產能。
“通過這些措施把煤電控制在11億千瓦以內是可以做到的,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也是能夠保障的。”黃學農告訴記者,同時還可以避免出現電力富余,使煤電利用小時控制在合理水平。
除了嚴控煤電發展,加快電能替代也是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大量的散燒煤和原油消費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因素之一。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散燒煤消費大概在7億至8億噸的水平,占煤炭消費總量的20%,主要應用于采暖小鍋爐、工業小鍋爐、農村的一些生產生活領域,與美國、歐盟散燒煤的水平相比非常高。
“大量散燒煤未經潔凈處理直接燃燒,造成了大氣污染物排放,這是我們考慮電能替代的主要背景!秉S學農表示,“十三五”規劃對電能替代的目標是4500億千瓦時,按照這個目標“十三五”末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27%,有利于提升我國電氣化水平,使廣大人民享受更加舒適、便捷、智能的電能服務。另外電能替代將進一步擴大我國的電力消費,緩解部分地區現在面臨的電力富余和系統調峰的問題,特別是個別地區嚴重“窩電”的問題。
作者:王軼辰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