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2017年光伏標桿上網電價已經出爐,一二三類資源區電價定在0.6/0.7/0.8/千瓦時,將于不久后正式下發。在此前的9月29日,國家發改委出臺的《關于調整新能源標桿電價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中,擬將Ⅰ類、Ⅱ類、Ⅲ類大資源區地面電站光伏上網電價分別由0.80元、0.88元、0.98元下調至0.55元、0.65元、0.75元,引發了行業內的震動。業內人士認為,如果下調力度過大或者斷崖式下調將對光伏行業造成傷害。而對于此次的電價調整,基本符合預期:不會餓死,但也不會有多高利潤。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化發展,我國光伏組件的價格從十年前每瓦近50元左右,下降到每瓦4元左右;光伏逆變器價格從十年前每瓦2元左右下降到2毛錢左右;整個光伏系統的價格從十年前每瓦60元左右,下降到現在每瓦7元,相應的光伏電價下降了76%。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曾表示,到2020年光伏發電的成本應該會出現明顯下降,到2025年光伏完全可以實現平價上網。
“新能源取代傳統能源最終靠的是經濟性和競爭力,而不能始終依靠政策支持,成為溫室的花朵。”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表示,目前中國的新能源裝備制造技術和能力已達到較高水平,光伏、風電、儲能等規模發展和技術創新大幅降低了新能源發展成本,進一步提高了新能源市場競爭力。
對于光伏行業來說,要實現平價上網,只有組件成本不斷降低、技術效率不斷進步,才能真正改變光伏行業的價格,因為最終決定光伏命運的還是實打實的上網電價。
此外,隨著全球經濟發展,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正在日益引發關注,以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在能源體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研究顯示,從2030年起,可再生能源將成為電力系統的支柱能源。11月7日,國家能源局在《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到,到2020年,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10GW,其中光熱發電總裝機規模為5GW,分布式光伏總裝機規模達到60GW以上,這無疑為光伏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與生機。
此外,我們應從兩個方面理解平價上網,不能只是關注集中式發電,也要看到分布式發電。目前售電側工業用電的普遍價格在0.7-0.8元/千瓦時,有些甚至更高。如果在分布式條件下,只要光伏發電能夠達到0.6元/千瓦時,就意味著實現了平價。
業界預測,國家對光伏的補貼下降如此之快,用戶側平價上網指日可待,發電側平價上網預計也可以在“十三五”期末實現。
作者:李曉紅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