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太陽能開發利用規模快速擴大,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加快,成本顯著降低,已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領域。
光熱發電形成產業化
隨著首批示范項目的啟動以及示范電價的出臺,蓄勢待發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無疑將成為“十三五”時期太陽能利用領域的最大亮點。《規劃》明確,“十三五”期間,太陽能熱發電成本將低于0.8元/千瓦時,太陽能熱發電效率實現較大提高,形成全產業鏈集成能力。
記者了解到,“十二五”時期,我國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和裝備實現較大突破。八達嶺1兆瓦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及系統示范工程于2012年建成,首座商業化運營的1萬千瓦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機組于2013年投運。我國在太陽能熱發電的理論研究、技術開發、設備研制和工程建設運行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產業鏈初步形成,具備一定的產業化能力。
不過,我國太陽能熱發電產業化能力較弱也是不爭的事實。目前,我國太陽能熱發電尚未大規模應用,在設計、施工、運維等環節缺乏經驗,在核心部件和裝置方面自主技術能力不強,產業鏈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太陽能熱發電成本相比其他可再生能源偏高,面臨加快提升技術水平和降低成本的較大壓力。
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前半期,將積極推動150萬千瓦左右的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總結積累建設運行經驗,完善管理辦法和政策環境,驗證國產化設備及材料的可靠性;培育和增強系統集成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形成設備制造產業鏈,促進產業規模化發展和產品質量提高,帶動生產成本降低,初步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
大規模發展太陽能利用產業,將有力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轉型。專家預計,“十三五”時期,太陽能產業對我國經濟產值的貢獻將突破萬億元。其中,太陽能發電產業對我國經濟產值的貢獻將達到6000億元,平均每年拉動經濟需求1200億元以上,同步帶動電子工業、新材料、高端制造、互聯網等產業發展。
作者:王軼辰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