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6年,“激烈”競爭成為光伏行業一條發展主線。這一年,國家下發光伏指標的謹慎、光伏電價補貼的調整,以及電站中標價格的屢創新低,無不印證著行業競爭之激烈。
能源規劃批量出臺
繪定“十三五”路線圖
在經濟新常態和能源革命之中繪定的能源發展五年規劃,自然會引起更多關注。這一變革時期的規劃就像指示燈,能夠影響處在路口的能源人行進的方向。
能源行業“十三五”規劃是能源發展的總體藍圖和行動綱領,將采用“1+14”模式,即《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14個細分行業規劃。截至發稿,電力、煤炭、可再生能源、煤層氣、頁巖氣、太陽能、風電、水電、生物質能等9個細分行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已經出臺。每個規劃的出臺,都為行業“十三五”發展確定了重要基調和目標。
具體說來,電力規劃以低碳為主線,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7億千瓦左右,比2015年增加約2.5億千瓦,氣電裝機增加5000萬千瓦;煤炭行業目標化解淘汰落后產能8億噸/年;太陽能發展全面轉向分布式,2020年,分布式光伏6000萬千瓦以上;風電發展向中東部和南部區域傾斜;水電發力抽水蓄能,計劃“十三五”開工6000萬千瓦;生物質能將實現全面提升,替代化石能源量將從2015年的3540萬噸/年,增長至5800萬噸/年;煤層氣則更加強調煤礦瓦斯利用量的提升,將從48億立方躍升至70億立方。
在大氣污染防治和減排承諾的雙重約束下,我國能源“十三五”必須向綠色低碳轉型。“十三五”規劃透露出的信息,也明白無誤地昭示著這一點。
事實上,對于能源業者來說,5年時間已經足夠長,期間很多導致規劃難以落地的事情都會發生。變則通,能源人需審時度勢、積極應變、適時調整,朝著能源革命方向共同努力。(賈科華)
煤炭去產能放大招
調控利器仍待完善
煤炭在去產能的道路上“踩足了油門”。2月初,“7號文”的重磅發布,不僅確定了雙5億(3-5年退出5億噸,減量重組5億噸)目標,同時首次明文提出“按全年作業時間不超過276個工作日重新確定煤礦產能”。
鋼鐵煤炭去產能8個專項配套政策文件隨即密集出臺,加上《關于實施減量置換嚴控煤炭新增產能有關事項的通知》等細化指導性文件的“保駕護航”。去產能很快取得實效,煤炭產量大幅下降,煤炭供求關系扭轉,并導致煤價暴漲,其中,環渤海動力煤指數連漲18期,煤價直破600元大關。
隨后,相關部門多次密集召開會議應對煤炭局部供應緊張之勢,啟動抑制煤價過快上漲預案,放寬276政策,力推市場化煤電長協機制。環渤海動力煤指數隨即轉升為降。
以276個工作日制度為例,該政策的嚴格執行有效督促行業減產,結束了煤企“以量補價”的惡性競爭,但同時引發煤價飛漲和多地煤炭供應緊張,在多次調控后效果仍不理想,調控思路開始有所改變。
煤炭去產能不能簡單一刀切。無論是從資源稟賦差異還是新老礦接續人員安置的復雜性上考量,在總體指導政策不變的情況下,都要因地制宜對特殊情況區別對待。此外,價格回升的甜頭使本該退出的落后產能蠢蠢欲動,如何避免這些產能死灰復燃備受關注。
去產能任務依舊任重道遠。去產能不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游戲,也不是只靠決心就能取勝的戰爭。頻頻調整的政策雖可及時解決當下問題,但也規避了政策實施效應的參考性。實際去產能過程中的難度不可低估,還需相關部門的智囊團,在真正充分了解行業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發揮多元化的處理機制。(武曉娟)
作者: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