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6年,“激烈”競爭成為光伏行業一條發展主線。這一年,國家下發光伏指標的謹慎、光伏電價補貼的調整,以及電站中標價格的屢創新低,無不印證著行業競爭之激烈。
能源互聯網元年起航
催生能源產業新業態
2016年,互聯網與能源領域迎來深度融合,一個嶄新的業態隨之鋪陳開來。2月29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工信部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10大重點任務以及分兩個階段推進的目標,勾勒出中國能源互聯網未來10年發展的基本雛形。這一《指導意見》被業界稱之為能源互聯網的頂層設計,開啟了能源互聯網元年,撬動了萬億元規模的市場。
規劃在先,示范跟進。2016年8月初,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組織實施“互聯網+”智慧能源(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的通知》,推動能源互聯網落地實踐。截至目前,關于示范項目還在最后遴選階段,預計不久將予以公布。
受政策利好提振,加之新電改的不斷推進,能源互聯網在分布式能源、微網、儲能、大數據等領域有望迎來爆發。嗅覺敏銳的企業已開始布局,預計2016年將帶來超過400億元的投資,同時國家發改委也將安排3-4億元的專項建設資金。
互聯網正在重塑能源行業的新業態、新模式。傳統能源企業正在開展一場全新的“互聯網+”轉型,一個嶄新的熱詞——綜合服務運營商應運而生。
能源互聯網的浪潮,也進一步釋放了分布式微網儲能以及電動汽車作為儲能設施的市場空間。從這個角度說,2016年同樣是儲能發展的元年。(何英)
天然氣定調“主體能源”
改革坐等“臨門一腳”
占盡“道德優勢”的可再生能源近年來頻繁迎來政策利好,成為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輿論焦點。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化石能源中公認清潔低碳的天然氣卻備受冷落,尤其是2016年上半年,國內天然氣市場悲觀氣氛空前濃厚。
否極泰來。繼2016年G20北京能源部長會發出“讓天然氣成為能源結構轉型主力能源”呼聲后,國家能源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我國首份天然氣發展白皮書——《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16》再次明確作出官方定調,“將逐步把天然氣培育成為中國的主體能源”。“叫好不叫座”的天然氣隨之引來發展新動能。
市場化是促進中國天然氣行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行業當前難以大發展的主因。
縱觀近兩年我國能源行業市場化改革動向,價格改革一直是先行者,當前氣價改革也已大幅領先于行業的體制改革。
2016年下半年以來,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方針,國家發改委陸續發布《關于加強地方天然氣輸配價格監管降低企業用氣成本的通知》、《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管理辦法(試行)》等6份文件,國家能源局也發布了《關于做好油氣管網設施開放相關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為進一步倒逼天然氣行業體制改革鋪路。最新消息顯示,“若隱若現”兩年之久的石油天然氣行業改革方案即將發布,已獲“主體能源”政策定位的天然氣行業已摩拳擦掌,靜待改革迎來“臨門一腳”。(仝曉波)
作者: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