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關于適當降低光伏電站陸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的通知》,根據該通知,2017年1月1日之后,一類至三類資源區新建光伏電站的標桿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65元、0.75元、0.85元,比2016年電價每千瓦時下調0.15元、0.13元、0.13元。同時,明確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標準不作調整。
倒逼行業加快技術創新步伐
其實,國家對光伏產業進行補貼的意義在于使產業規模增加,并通過規模效應和市場競爭帶來成本下降,直至最終達到無補貼平價上網的水平。據記者了解,近十年來,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化發展,我國光伏組件的價格從十年前每瓦近50元左右,下降到每瓦4元左右;整個光伏系統的價格從十年前每瓦60元左右,下降 到現在每瓦7元,相應的光伏電價下降了77%。如今,隨著光伏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光伏組件生產成本不斷降低,補貼下調將是行業發展必然趨勢。
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補貼下調將是光伏市場一次大洗牌的開端,很多規模小、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企業將會被淘汰,光伏企業要想立于市場不敗之地,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快技術創新步伐。
“任何行業都不可能長期依賴政府補貼生存,通過競爭和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光伏發電較高的成本會逐步下降到與火電持平的程度,實現平價上網,只不過現在電價下調是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而已。”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曉峰表示。
晉能科技總經理楊立友認為,補貼逐漸下調,可以促使企業加強技術創新,進一步降本增效,淘汰落后產能。
針對光伏補貼下調的大趨勢,昌盛日電和晉能科技早已采取了應對措施。據了解,近年來,昌盛日電選擇了光伏農業科技大棚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降低了高標準農業設施的建設成本,還通過產融結合將金融資本引入了農業領域;晉能科技則堅持技術創新,貫徹技術迭代、生產智能化、制造柔性化,目前實現了PERC、高效多晶等領先技術的布局。
其中量產的多晶電池平均效率從投產初期的18.01%攀升到18.7%,已超過光伏“領跑者”先進技術產品應達到的指標。
助推分布式光伏發展
國家能源局在去年12月16日發布的《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繼 續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建設,到2020年建成100個分布式光伏應用示范區,園區內80%的新建建筑屋頂、50%的已有建筑屋頂安裝光伏發電。結合電力“十三五”規劃看,1.1億千瓦光伏中包含6000萬千瓦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光伏將是“十三五”期間重點支持的方向。
集中式光伏補貼下調,分布式光伏補貼不變,這次價格調整政策導向十分清晰,資源向分布式傾斜,未來將在一定程度上減緩西北大型地面電站的大規模投資和由此帶來的棄光問題,同時在中東部地區建設更多的分布式光伏項目,自發自用,就近消納,更高效地利用太陽能資源。
分布式光伏除了有0.42元/千瓦時的國家補貼,各個地方還有補貼,且很少出現拖欠現象。如今,眾多光伏企業紛紛將目光轉向分布式光伏。
協鑫新能源總裁孫興平表示:“我們已經把分布式項目作為未來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下一步會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電站。”據了解,為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目前協鑫新能源專門設立了分布式事業部,并推出了針對屋頂光伏電站的“鑫屋頂”項目,以首批18個省(市)為重點發展區域。
除了協鑫新能源,尚德、天合光能、晶科等光伏企業也紛紛加碼分布式光伏。就連工程機械巨頭三一重工,也提出將在未來5年投資300億元用于分布式光伏。
另外,目前電改正在配售電側推進,尤其是電力市場化交易的逐步建立,也將推升分布式光伏項目的建設需求,分布式光伏項目的吸引力將會越來越大。業內預計,2017年新增裝機量中分布式項目占整個光伏裝機的比重有望大幅提升至30%以上。
作者:楊鯤鵬 來源:中國電力報-中電新聞網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