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光伏、風電大規模發展起來的同時,也積聚了嚴重的消納問題。風光雖然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一方面由于間歇性并不受電網的歡迎,另一方面三北地區大規模的建設已經遠遠超出就地消納的能力,而且外送通道建設滯后,棄風棄光狀況嚴重。
分布式能源的疑問
從大型基地到終端用戶,能源利用形式自然而然地朝著分布式的方向發展,但是不論是煤炭、天然氣,還是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在分布式上可以說各有各的難處,多能互補雖然有廣闊的前景,但是受制于各方面的制約,現在來看并沒有什么競爭力。
許洪華指出,雖然分布式能源的各個單項技術具備使用條件,但是進行多能互補或者是冷熱電聯供的結合,現在還沒有成功的案例,多能互補并不是簡單的把幾個能源相加。也就是說,在技術上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由于分布式的特點,需要因地制宜的技術解決方案和多種能源融合帶來的新技術需求,現在來看還沒有形成可以推廣的成套技術。
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首席專家馮慶東也告訴記者:“多能互補在技術上還存在問題,燃機或者是冷熱電聯供互補的空間很小,可調節性比較差。”
此外,現在關于分布式能源出臺的政策多是方向性、趨勢性的,經濟性的激勵政策并沒有,項目的操作并沒有經濟性,這在示范階段是可以的,但是規模化推廣沒有經濟性是不行的。多能互補在集合了多種能源的優點的同時,在經濟性上能否實現真正的融合長遠來看更為重要。
從已有的研究和實踐來看,用戶終端的多能互補多數都涉及天然氣、發電、供熱、供冷等多個領域,而在這些領域的政策可以說是掣肘不斷,難以協調。而且,不論是“自發自用,余電上網”還是“全額上網”,由于缺乏接入電網的設計標準、技術導則及驗收規范,在并網方面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可再生能源方面,分布式光伏已然成為下一個風口,但是補貼下降、補貼拖欠等政策上造成的難題并沒有解決,這也將為多能互補埋下巨大的隱患。
《意見》中明確到2020年,各省(區、市)新建產業園區采用終端一體化集成供能系統的比例達到50%左右,既有產業園區實施能源綜合梯級利用改造的比例達到30%左右。所以不管是什么地區的什么項目,能否因地制宜,能否具備經濟性和推廣的屬性?這些還需要一個驗證的過程。
在《意見》發布一個多月之后的8月11日,在秦皇島舉行的2016中國能源互聯網大會上,國家能源局規劃司規劃處長劉建平透露,目前收到地方申報的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建設項目已經超過500個。而且與互聯網+智慧能源試點示范項目各省(市、區)申報數量不超過5個不同,此次對地方申報的多能互補項目沒有設置申報數量上限。
對于項目的遴選和審批,據許洪華介紹,由中科院牽頭開展多能互補的應用機制和政策研究,針對大型能源綜合基地、農村地區城鎮、城市產業園區、海島、建筑等不同的形式,確定應用范圍、配置原則、典型案例、推廣障礙、技術導則。
據了解,內蒙古自治區能源開發局在9月下旬將符合國家申報條件的14項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項目上報國家能源局。
截至12月上旬,規劃建設95萬千瓦風電、30萬千瓦光伏、10萬千瓦儲能電源,2×35萬千瓦熱電聯產機組,配套建設220千伏輸電線路及供熱管網的扎哈淖爾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項目已經經過國家能源局初審,列入內蒙古兩個核實項目之一。
12月26日,國家能源局對首批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評選結果進行了公示。終端一體化供能系統17個,涉及陜西、河北、江蘇、內蒙古自治區等11個省份和自治區,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系統6個,其中內蒙古自治區1個,青海省除了海西州的項目,海南州還有一個,陜西、河北、四川各一個。
今后能源發展必將越來越走向融合,從目前的能源結構來看,不論是新增還是存量的電源,都將最大程度上的進行集成優化,最大程度的發揮能源的作用。但顯然,在政策、技術以及經濟上,國家和企業還要做大量的工作。
作者:李帥 來源:能源雜志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