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到2050年,各國各洲電網或將實現互聯互通,全球能源互聯網成形。
劉振亞在發布會上表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形成清潔能源為主導、高度電氣化為特征的能源生產消費新方式;形成各國各大洲電網互聯互通、全球電力優化配置的能源發展新格局;形成共同建設、共享成果、互利互惠的新型能源合作關系。
他認為,能源網、信息網、交通網三網融合將成為必然趨勢。當前,以電力為動力、以數據為紐帶,能源網、信息網、交通網在網絡形態、業務功能、資源利用等方面聯系日益緊密,呈現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支撐、相輔相成的發展態勢。信息網和交通網已經基本實現全球互聯,能源網尚未實現全球互聯,發展明顯滯后。
為此,劉振亞提出,推進三網融合發展,要抓住能源網這個關鍵和短板,核心就是要加快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
《白皮書》提出了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路線圖,總體可分為國內互聯、洲內互聯和洲際互聯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017年-2020年,該階段的目標是開發一批距離負荷地區較近的優質清潔能源基地;加強各國國內電網互聯和智能電網建設,大幅提高各國電網的資源配置能力、智能化水平和清潔能源比重;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電網互聯工程,形成典型示范;清潔能源發電、跨海輸電、大規模儲能等一批關鍵技術和裝備實現突破;啟動“一極一道”清潔能源基地開發的前期研究。
第二階段為2020年-2030年,該階段的目標是規模開發各洲清潔能源資源,全球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超過1/3;清潔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重達到50%左右,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研究推動亞歐非、南北美等重點跨洲輸電通道建設;啟動“一極一道”清潔能源基地開發。
第三階段為2030年-2050年,該階段的目標是全球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達到80%以上,實現清潔、可持續發展目標;清潔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重達到90%左右,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50%左右;各國各洲電網實現互聯互通,清潔能源實現全球配置和高效利用,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聯網。
影響區域超越“一帶一路”
為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白皮書》提出了八個戰略重點,明確了2020年、2030年、2050年分階段任務。
這八個戰略重點包括電網發展、清潔替代、電能替代、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金融創新、機制建設和國際合作。其中,第四個戰略重點科技創新尤為引人關注。
全球能源互聯網是技術密集型產業,關鍵是發揮技術創新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不斷提升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安全性、經濟性和環境友好性。
為此,科技創新的重點任務是加大研究和開發力度,推動特高壓、智能電網、清潔能源、儲能、大電網運行控制等領域技術創新,重點突破特高壓海底電纜和柔性直流輸電、大容量低成本儲能、虛擬同步機等關鍵技術和設備,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提供技術支撐。
同時,第七個戰略重點機制建設也不容忽視。《白皮書》提出,機制建設的重點任務是研究建立跨國跨洲電力調度機制,統籌協調各國電價與稅收機制,推動建立跨國跨洲電力交易機制、教育培訓機制,培育國際高端智庫。
劉振亞提出,進一步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創新發展,需要把握三個關鍵。首先是以全面合作凝聚發展合力,拓展理念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深化各方交流,開展務實合作。
其次,以科技攻關引領創新發展,在柔性直流輸電、大容量儲能、能量路由器、信息物理融合、大數據、物聯網、自動駕駛、車聯網等方面盡快取得一批創新成果。
劉振亞提出,第三個關鍵是以項目實施加快戰略落地,推進中韓日聯網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化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網項目,及北非太陽能、中非水電基地開發外送項目研究。
根據《白皮書》的測算,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能夠拉動世界投資規模超過50萬億美元,將有力帶動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電動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同時獲得巨大的時區差、季節差、電價差效益。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國際部主任柴麒敏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全球能源互聯網是個具有“理想主義”色彩、雄心勃勃的計劃,關鍵是落地的方案。目前強調突出了電網特別是特高壓電網作為骨干系統的作用,容易讓合作方有“超級壟斷”的擔憂,建議更包容的、面向新經濟的元素更多一些。
柴麒敏提出,當前全球能源治理面臨變革發展大勢,我們也在強調“中國聲音”、“中國方案”,建立平臺、設置議題。全球能源互聯網是個很大的創想,疆域甚至突破了“一帶一路”。中國在這當中有機遇,但現實挑戰更多,要務實。
作者:王爾德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