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能源局統計,分布式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發展迅速,2016年新增裝機容量4.24GW,比2015年新增裝機容量增長200%。分布式光伏爆發式的增長,呈現出“全國搶屋頂”的景象。
戶用光伏:農村包圍城市
去年11月,北京房山區蘇村的農戶張忠在自家屋頂安裝了10.4KW分布式光伏電站,安裝總價約10萬元。張忠告訴記者,以往用電量較高,每度電約1塊錢,每月要交納五六千元的電費。安裝光伏電站之后,每日發電量60多度電,每月只花費千余元。他希望再裝一個光伏電站,不僅夠自己用,余電還可以賣給國家電網。“安裝光伏電站比蓋房子劃算,國家給補貼,又是清潔能源,很實惠。”張忠滿意地告訴記者。
2015年8月制訂的《北京市分布式光伏發電獎勵資金管理辦法》提出,北京市給予分布式光伏0.3元/度的補貼(補貼5年),加上國家給予0.42元/度的補貼(補貼20年),分布式光伏的市場認知度才逐漸提高。
與城市中星羅棋布的商業屋頂不明晰的產權相比,農村的戶用屋頂更適宜安裝分布式光伏電站。劉道偉認為,農村市場很具潛力,預計未來3-5年,戶用光伏電站或將成為農村家庭的一種標配。當年太陽能熱水器的發展,走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分布式光伏電站也可以選擇這一發展路徑。“目前我們在北京做了3個新能源示范村,若某個村莊的安裝量能達到20%,就很不錯了。”
目前分布式光伏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電價補貼發放是否及時的問題。山東、浙江、上海等省、市的補貼發放較為及時。錢晶表示,如果在宏觀政策層面傳出下調分布式光伏的補貼電價標準,或者電網公司不再墊付“國補”部分,將會令分布式光伏項目舉步維艱。
警惕孤兒電站
隨著大量企業涌入分布式光伏市場,兩三年后,孤兒電站的現象或將愈加凸顯。
錢晶告訴記者,目前不少中小型開發業者像游擊隊一樣,對于建成的電站沒有運維能力,很多電站建成以后便無人問津。
相較于大型地面電站和領跑者計劃,分布式項目開發的資金和技術門檻較低,以致開發者、EPC(工程總承包)以及材料供應商良莠不齊。加之多數業主對光伏系統缺乏評判能力,而電網接入的許可標準又很低,導致市場混亂無序。她建議,有關部門應對分布式電站開發者、EPC和設備供應商設立標準門檻,確保電站安全、可靠、高效。
“鑒于家庭電站小而散的特點,如果在全國每個鄉鎮都設立直營店或分公司,很多公司明顯不具備這樣龐大的銷售和服務網絡。”劉道偉認為,因而,日后電站的運營維護是一大問題。
運營維護的重要程度甚至更高于建造。錢晶表示,一個光伏電站建設可能只需1-3個月,但運營維護則是未來20-25年間的事。未來具備遠程監控能力,能對于數以千計分布在各地屋頂上的電站能進行良好維護的開發業者,更有機會獲取優質屋頂的資源。常規的巡檢、故障響應,甚至是故障預警,與電站的發電量和收益息息相關。未來如何實現智能運維、遠程運維,對于很多光伏企業都是一種挑戰。
劉道偉表示,光有智能的故障提醒遠遠不夠,分散在全國各地的電站運維需要當地的專業人員上門服務,而那些涌入市場的安裝商可以承擔這一職責。不過也需要更有擔當的公司對行業的發展提出更高的標準,如對人員的專業培訓,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把關,以及對電站進行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如及時清潔、維修等,如此方能促進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作者:黃芳芳 來源:《經濟》雜志—經濟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