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破解風電、光電“消納癥”,以國家電網公司為代表的電網企業正在加快建設跨區跨省輸電通道、提升電力系統平衡調節能力、擴大新能源市場,還需要在加強新能源技術創新研發、增強新能源發電可控性等方面布局施策。
如何提升電力系統的平衡調節能力、騰出空間消納風電?作為目前最具經濟性的大規模儲能設施,建設抽水蓄能電站無疑是首選。抽蓄電站就像清潔能源的“蓄水池”,在增強系統運行靈活性、保障電網安全的同時,可以為提高電網消納能力提供重要支撐。如2015年,遼寧蒲石河、吉林白山和北京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負荷低谷抽水啟動分別為1268、546、980次,累計消納風電電量達33.5億千瓦時。2016年,抽水蓄能電站平均綜合利用小時數3185小時,同比增長78%,為有史以來最高,充分利用抽水蓄能電站調峰作用,增加消納新能源電量103億千瓦時。
為此,國家能源局部署推進能源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定化解消納存量、優化系統調度運行、發展抽水蓄能等調峰電源作為解決棄風棄光問題的重要舉措。《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十三五”期間建成1700萬千瓦、開工建設600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由此可見,2020年2.1億千瓦的風電裝機容量目標,必然要求系統調節能力和保障手段同步增強,加快建設抽水蓄能電站的戰略意義和全局影響將更加凸顯。
增強新能源發電可控性
新能源大規模消納難,難在預測、控制和調度。因此,必須在風電并網運行的核心技術上攻克難關,在有效提高新能源接納能力的同時,確保電網運行的穩定性。
記者了解到,為提高新能源預測預報和調度水平,國網全面部署了新能源功率預測系統,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信息最全的風電運行實時調度監測網絡。同時,“十二五”以來,該公司累計投入超20億元開展課題研發,覆蓋新能源發電裝備、新能源并網仿真及規劃、大容量儲能等,多項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如采用先進控制手段優化風電場有功出力,解決風機低電壓穿越、新能源集群控制等重大技術問題;研究高壓大容量柔直關鍵技術,緩解風電基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效接納和外送問題;發展儲能技術,推進虛擬同步機研究,促進新能源并網消納。
下一步,國網將加快實施電采暖、港口岸電、北方地區風電供暖等措施,進一步推動電能替代,通過推進新能源企業與自備電廠發電權置換等措施拓展新能源消納市場。此外,該公司還將依托大電網、大市場,發揮交易市場平臺作用,打破省間壁壘,鼓勵新能源企業積極參與外送,支持西部北部風電等清潔能源通過集中交易、雙邊交易等市場化交易方式實現跨區跨省消納,促進風電等新能源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
通過以上措施,國網旨在實現的目標是:“力爭2017-2018年,棄風棄光矛盾得到有效緩解,到2020年,根本解決新能源消納問題,棄風棄光率控制在5%以內。”
作者:王旭輝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