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基層黨組織和廣大基層干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近年來,林州市通過黨建引領,以光伏產業為龍頭,走出了一條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新路。位于林州橫水鎮上臺村山坡上的光伏電站林州陵陽鎮汽配城屋頂光伏電站 今年2月份以來,鶴壁、南陽、濮陽、內黃等地考察團先后來到林
這家光伏企業名叫新創太陽能有限公司,公司孫經理說:“林州市光照資源非常豐富,很多荒坡都適合搞光伏發電站。我們跟村里協商租賃,租金一年一交。通過這種合作模式,村里有收益了,企業也有效益了,一舉兩得。”
穿過綿延3.5公里的“光伏板”山路,記者來到上臺村,村里道路已經硬化,房屋外墻統一粉刷成白色,路邊的花草也打理得井井有條。靳存生介紹,以前村里一分錢集體經濟來源都沒有,建個文化娛樂劇場還是借的錢。引進光伏之后,才把錢還上。
村支書申學秋告訴記者,村里用這筆集體收入,去年修了2.5公里的路,綠化、美化了村里的環境,把水費從3塊5降到2塊錢。今年考慮把水費全免,天然氣初裝費也準備免了。
來到后山上,20多畝的山坡已經綠化成形。“收入有了,就用它來美化山村,今年我們計劃建個后山公園,讓老百姓有個休閑娛樂的地方,也為以后發展旅游產業打下基礎。”申學秋信心滿滿地說。
據介紹,像上臺村這樣利用荒山建成和在建的光伏發電站,林州市共有9個,惠及橫水鎮、采桑鎮、東姚鎮、東崗鎮、桂林鎮、河順鎮、合澗鎮的10余個村莊,總面積達13500畝,年增加村集體收入達310余萬元。
光伏收入為扶貧兜底,貧困村發展底氣更足了
廟荒村位于林州市區西側,紅旗渠一干渠畔,全村山地面積3989畝,而耕地面積只有660畝。自然資源非常匱乏,集體經濟基本空白。
2015年11月,該村成為林州市首個光伏扶貧示范點,獲批75萬元專項資金建設了120千瓦小型光伏發電站。2016年6月18日并網發電之后,每到月底電網公司都會把電費收益打到村集體賬戶上。
截至今年3月底,與電網公司已結算收益7萬多元。村支書郁林英看著每月上漲的數字,高興地說:“有了這電站,村里月月都有收入,就等于給俺們村貧困戶買了一份長期保險啊!”
廟荒村駐村第一書記陳軍說,單光伏扶貧這一項,就能帶動本村42名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300元。去年年底,村里拿出一部分收益給8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補貼200元,送去了米、面、油。“今年我們計劃先不動這些錢,準備對年收入低于貧困線的貧困戶給予二次兜底,對發生重大災害、突發大病等特困家庭進行應急救助。也為下一步,村里脫貧后的發展,多攢下些家底。”陳軍告訴記者。
廟荒村光伏示范點的成功,堅定了林州市實施光伏扶貧的信心和決心。2016年底,全市建成光伏扶貧電站79座,并網容量19.08兆瓦,實現了貧困村全覆蓋,并可幫扶其他村內的貧困戶。
2016年,林州市通過扶貧資金和成立光伏開發公司的方式共建設光伏電站裝機總量達到49.81兆瓦,全市542個行政村覆蓋了504個,總投資約2.81億元,300余個村莊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0”的突破,100余個村莊預計年增收可達10萬元以上。
市委書記王軍認為,林州市的光伏產業既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又帶動了貧困人口的增收脫貧。他說,村級光伏電站的資產歸各村集體所有,由各鄉鎮成立的光伏開發公司統一管理,收益除償還貸款和利息外,按照分配方案分配給貧困戶,剩余收益按照各村級電站所發電量分配給村集體,用于村公共設施建設和村公益事業,最終達到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目的。
2016年,林州市已成功入選我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扶持試點縣。相信不久的將來,“林州模式”將不斷完善和豐富,為我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更多的做法和經驗。
作者:閆明 李振 趙得力 來源:河南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