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環境下,企業希望突圍,勢必要尋找新的盈利模式和合作方向。因而轉型升級、引入新股東并建立合資合作關系都成為了業內共識,也幾乎是新能源公司的三大發展趨勢。
戰略入股及合作,大視野布局
資金允許的情況下,新能源公司轉向金融第三方是一條不錯的出路。而對于擁有電站這類重資產的公司而言也在紛紛探索新模式,主要的實現途徑就有戰略入股、聯手合作等。
不久前,浙江聯盛合眾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聯盛新能源”) 宣布與法國ENGIE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后者將戰略認購聯盛新能源的部分股權,分別增派董事、高管。
聯盛新能源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目前該企業的累計裝機容量接近1GW;合作達成后,聯盛新能源將繼續規劃建設大型光伏基地及分布式發電項目,至2020年將累計完成開發超過4GW光伏電站項目。
記者查詢相關資料發現,聯盛新能源目前尚未完成海外資本的引入,工商資料尚未更新,其股東仍為寧波聯盛卓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卓創”)。上級母公司卓創的股東分別為何旖莎、郝鵬、田大勇、寧波鋒力新能源有限公司、陳濤等,其中何旖莎本人間接持股了聯盛新能源76.5%,為第一大股東。據了解,新的戰略股東ENGIE也不會成為控股方,而是持有部分股份。多位光伏業內人士猜測,今年下半年,戰略入股及收購的趨勢也將在電站企業中頻現。
類似聯盛新能源這樣有戰略投資的企業并不在少數,部分還未上市的光伏企業也在尋求相關戰略股東。如今,國內銀行融資較難,需要通過大股東的資產抵押和現有電站項目作為擔保來得到貸款,而且傳統金融體系審核也相對嚴格,假設沒有合適的固定資產來實現抵押,貸款并不容易。另一點在于,國內金融貸款的期限固定,電站項目較為靈活,投資方可能會根據標桿電價的變化來制定電站戰略布局,因此有的公司需要短期內借到錢,銀行審批可能速度并不如想象中快速,這無疑給投資方和電站建設方帶來了困擾。如果有合適的戰略股東合作,也會給企業增強電站投資的信心,布局和收購電站項目也更快速直接。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引入新股東將會大幅度提高公司估值,為今后上市或者資本運作帶來更大動力。
另一些電站投資者則采取了聯合協作的方式推進業務。近期,江山控股與華為投資就進行了戰略協同,雙方將利用其各自的專長及優勢,合作建設及運營光伏發電廠、連接光伏發電項目及使其信息數字化。江山控股相關人士向記者介紹,由于華為有一些移動基站等資源,而江山方面也有電站項目經驗,因此雙方會充分使用各自優勢,建設一批基站類太陽能電站。同時,江山控股也可能會采購華為的逆變器,使用運維服務,從而尋找一種特殊的合作模式。
作者:王佑 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