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花園”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脈阻擋了來自大西洋的水汽,使得該國內陸地區極為炎熱,光照也異常強烈。雖然光熱充足,摩洛哥卻是一個能源相當匱乏的國度,每年從鄰國西班牙進口的電力,就要花掉60多億美元。
努奧二期共有4個熔鹽罐,每個罐都是2.5萬多立方米的龐然大物,容積和壁厚“絕無僅有”,4個熔鹽罐同時開工,難度可想而知。面對業主工期進度的嚴格要求及分包商機械設備和人力組織不力的情況,努奧二期“熔鹽罐施工專題小組”連續奮斗十多天,午飯和晚飯在項目現場簡單解決。“專題小組”組長許春喜積極與分包商協調,每天16個小時工作在施工現場。
許春喜對記者說:“未來即使有再多的荊棘,我們也要蹚出一條‘血路’,不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更是為了證明中國人可以做得更好。”憑借這樣的拼搏精神,中國的建設者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在當地人看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奇跡。目前,2號熔鹽罐已經率先完成主體施工,比原定工期縮短了近一個月。每當看到一道道精美的焊縫時,無論是摩方的工程師還是施工人員都敬佩地伸出大拇指,業主更把許春喜親切地稱為“熔鹽罐經理”。
摩洛哥外交與合作大臣薩拉赫丁·邁祖阿爾表示,中摩能源合作的前景廣闊,摩洛哥計劃新建5個太陽能電站,歡迎中國企業參與其中,這不僅為摩洛哥也為非洲工業化進程提供了加速助力。
中企實現“組團式”發展,在國際工程合作上做大文章
努奧三期項目建設現場正在進行塔吊施工
政治風險咨詢公司歐亞集團北非政治咨詢高級顧問理查德·法比阿尼分析認為,努奧光熱電站項目之所以是一個偉大的項目,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能夠連接起一條更長的經濟鏈,不僅為瓦爾扎扎特提供關鍵的基礎設施和就業,成為當地社會經濟成長的助推器,更為摩洛哥的發展帶來機遇。
英國《衛報》的評論稱,這一項目“為非洲點亮清潔能源發展之路”。摩洛哥世界新聞網認為,努奧光熱電站項目讓摩洛哥成為全球應用可再生能源的榜樣。
努奧二期和三期建設項目為當地提供了近4000個就業崗位。摩洛哥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缺乏專業的電力建設產業工人,通過與中國公司的合作,摩洛哥的電建工人隊伍也快速成長,努奧光熱電站項目為摩洛哥的電建發展儲備了大量優質人才。
在建設現場,記者碰到20多歲的電焊工穆斯塔法。他正在俯身焊接地面上鋼材的一道接口,臉上流著汗珠。
穆斯塔法來自瓦爾扎扎特的一個小村莊,“我在努奧工作已經有一年多,之前只是做過一些簡單的電焊工作。在努奧,我們建設的可是世界上最大的光熱電站,我那兩下子怎么能行?多虧了我的中國師傅,手把手指導我焊接和打磨要領,現在我能掌握五六種焊接方法。”說著,穆斯塔法演示了起來,神情堅定自信。穆斯塔法說,現在一個月有3000多迪拉姆(1美元約合10迪拉姆)的收入,“跟著中國公司干活,不僅學到了技術,收入也更高、更有保障了。”
努奧光熱電站項目還成功帶動了中國國內相關機電企業海外發展及設備出口,真正實現了中摩兩國合作的互利雙贏。趙廣建說,僅僅通過努奧項目,就能夠帶動包括電器廠、電纜廠、鋼結構廠、閥門廠、管道廠等在內的下游企業200多家,有利于輸出中國的裝備與技術,通過電力建設項目實現“組團式”發展,在國際工程合作上做大文章。
中國駐摩洛哥大使孫樹忠告訴本報記者,中摩經濟互補性強,合作前景廣,發展戰略契合度高。面對“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巨大合作潛力,摩洛哥在2014年制定的“2014—2020工業化加速發展戰略”,專門明確提出以中國為主要合作伙伴。包括努奧二期和三期光熱電站等一批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項目很快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中國太陽能產業在北非立足打下重要基礎。
作者:王云松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