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剛剛公布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以下簡稱《戰略》),把握世界能源發展的大勢,明確了我國能源革命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行動計劃,將有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一、順應世界能源變革潮流,明確能源革命的重大意義和戰略取向 自工業革命以來
二、以積極緊迫的能源革命目標為導向,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
黨的十八大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新理念,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形成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新局面。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則是其最重要的領域和關鍵著力點,并將以積極緊迫的能源革命目標為導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
推動能源消費革命的主要目標是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的技術效率和經濟產出效益。從“十一五”到“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都制定了單位GDP能耗強度下降的約束性目標,并將其分解到各個省市,強化各級政府的目標責任制。在《戰略》中又進一步提出要控制能源消費總量,2020和2030年分別不超過50億噸和60億噸標準煤,實施“強度”和“總量”的雙控機制,這將進一步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
建立清潔低碳的能源供應體系是能源生產革命的核心。首先要大力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促進能源體系的低碳化。從2005—201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年均增長10.3%,在總能源消費中占比從7.4%提高到12%,期間可再生能源增長量占世界總增量的40%,呈現快速發展趨勢。《戰略》中提出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別提高到15%和20%,天然氣比例也將提升到約10%和15%,在能源需求總量仍在持續增長的同時,不斷擴大清潔能源的比例,即意味著其必須保持遠高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增速。從目前到2030年新建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將達近10億千瓦,相當于美國全部裝機總量。我國未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投資規模、新增容量都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這也將成為我國重要的新興科技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未來新增能源需求將主要依靠增加清潔能源供應滿足,而煤炭消費量則趨于飽和甚至開始下降,煤炭在總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將持續下降。由于煤炭長期以來占總能耗比例在70%左右,2015年已下降到64.4%,到2030年將下降到50%以下,但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仍將占據主體能源的地位,因此煤炭高效清潔利用仍是能源革命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努力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引領世界清潔煤技術發展水平和方向,不斷降低供電煤耗,2020年新建機組供電煤耗低于300克標準煤/千瓦時,2030年超低污染物排放煤電機組占全國80%以上。控制和減少散煤利用,降低煤炭在終端能源利用中的比例。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一次能源消費中用于發電的比例將不斷提高,電力在終端能源利用中的占比也將不斷提高,加上天然氣在終端利用中比例增加,煤炭在終端消費中的比例和數量均將持續下降,將有效控制煤炭利用的污染物排放。積極研發和示范燃煤發電和煤化工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埋存(CCS)技術,探討煤炭利用低碳排放的技術途徑。以能源體系的革命保障環境質量全面改善和應對氣候變化長期目標的實現。
《戰略》中重申我國在《巴黎協定》框架下提出的到203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60—65%,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努力早日達峰的目標,把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承諾目標納入國內能源革命戰略。我國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曾經提出到2020年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15年已下降38.3%,“十三五”再實現下降18%的預期目標,到2020年可比2005年下降約50%,超額實現國際承諾目標。到2030年再實現下降60—65%的目標,需比實現2020年目標做出更大努力,年下降率需達4%以上,而預期全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速度只有約2%,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也都低于4%的水平,我國在提高單位能耗和單位二氧化碳排放的經濟產出效益方面的努力,在世界范圍內令人矚目。
我國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將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轉折點,這意味著經濟持續增長而化石能源消費不再增長甚至下降,也意味著國內生態環境的根本性改善。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的必要條件是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年下降率大于GDP年增長率,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時間將早于發達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時的發展階段,屆時GDP增速也將高于發達國家達峰時的增速,需保持比發達國家達峰時更高的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速度,屆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發展和能源替代仍需保持強勁勢頭。我國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并制定非化石能源比例2030年達20%、2050年達50%的目標,可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提供保障,并為本世紀下半葉實現凈零排放、走上氣候適宜型低碳經濟發展路徑奠定基礎。
作者:何建坤 來源:發改委網站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