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OPEC為了打擊對手,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史稱“第一次石油危機”。在1970年的時候,沙特的石油還是賣1.8美元/桶,然而在危機爆發之后,石油的價格便迅速突破10美元/桶。 這給當時的石油消費大國美國敲響了警鐘,引起了美國政府和人民對替代能源的關注,于是為
我翻看了FSLR過往的590條公告,發現公司在那時也是“大躍進”的一份子。在2006年,FSLR的產能還不到100MW,然而進入2007年之后:
1月25日,宣布將在馬來西亞建造第一個工廠,產能為100MW,總造價1.5億美元,預計08年下半年投產,雇傭約500人,享受15年的稅收優惠;
7月9日,宣布將在馬來西亞建造第二個工廠,產能為120MW,總造價1.5億美元,預計09年上半年投產。
9月27日,宣布將在馬來西亞建造第三個工廠,產能120MW,總造價1.5億美元,預計09年上半年投產。
11月5日,宣布將在馬來西亞建造第四個工廠,產能120MW,總造價1.5億美元,預計09年下半年投產。
短短一年之內,四次宣布擴產,產能擴張幅度超過500%!
同年7月,通過增發股票募集資金近7億美元,要知道此時距離IPO不過才九個月,IPO募集的資金規模也只是4.6億美元。
終于在雷曼倒閉的那一年,投資者的情緒到了最高潮:
2008年5月16日,FSLR的市值達到巔峰的248億美元,估值是當年收入的20倍(下圖白色線是FSLR股價,時間為2006年11月 - 2011年12月)。
在與標普500指數(上圖橙色線)的對比中可以發現,后來FSLR股價恢復的力度并沒有趕上市場平均水平,這是因為當時光伏的暴利吸引了無數新玩家,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光伏組件廠商,整個行業開始進入低價惡性競爭的階段,這一點從FSLR急劇收縮的毛利率即可看出。
盡管FSLR的毛利率受到嚴重侵蝕,但公司在降低成本這方面,其實已經做得相當好了,我們用數字說話:
2007年第四季度的時候,FSLR的成本是1.12美元/瓦,而到了2013年第四季度,這個數字變成了0.63美元/瓦(出于“商業機密”的原因,FSLR往后不再公布具體成本)。
算下來,FSLR成本的年均下降速度約9%,而目前中國光伏組件龍頭晶科能源(代碼:JKS)可以做到10%,相差并不遠,所以FSLR并不是輸在速度,而是輸在一開始的起點。在2013年第四季度,JKS的成本是0.48美元/瓦,比FSLR低了24%,當大家以同樣的速度前進時,這24%就變成了一道永遠都無法跨越的鴻溝。
導致這一結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土地成本、原料成本、人力成本、政府支持力度等等,這些都屬于客觀的不可控因素,在短期內并沒有辦法扭轉(FSLR內心:“我能怎么辦我也很無奈啊!”)。
結果,以FSLR為代表的歐美組件廠商只能通過發起所謂的“雙反”(即“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來保護自己。在2011年 – 2013年期間,美國和歐盟都開啟了“雙反”調查,并裁定對中國的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
雖然在歐洲和美國都有“雙反”的保護,但由于德國從2010年就開始削減光伏補貼,FSLR將收入的重心逐漸轉向美國,并延續至今。
公司的股價也在2012年 – 2015年之間享受了一段美好的時光,然而光伏組件的價格在2016年又開啟了一波跳水,導致股價在上個月又一度被打到了25.56美元的低位。
如果成本按照舊有的路線前進,FSLR可能這輩子都走不出美國了。管理層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后,便于去年11月宣布,跳過沒有競爭力的第五代產品(Series 5),直接將生產線升級到成本更有優勢的第六代產品(Series 6)。
作者:錢偉大 來源:三錢二兩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