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OPEC為了打擊對手,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史稱“第一次石油危機”。在1970年的時候,沙特的石油還是賣1.8美元/桶,然而在危機爆發之后,石油的價格便迅速突破10美元/桶。 這給當時的石油消費大國美國敲響了警鐘,引起了美國政府和人民對替代能源的關注,于是為
這樣做的好處是省去一筆原本要花在升級Series 5上的費用,壞處則是打亂了原有的生產計劃,產品迭代跨度變長,Series 6最快也要到2018年第二季度才上線,收入會受到影響。
頗有些背水一戰的意思。
Series 6成本到底能做到什么水平,會讓管理層下如此決心?
在2016年第四季度的電話會議上,管理層披露Series 6的成本將在2018年年底達到0.20 – 0.25美元/瓦的區間內。再讓我們看看中國的組件廠商,JKS的成本在今年底大概能做到0.30美元/瓦的水平,按照年均10%的下降速度,2018年年底就是0.27美元/瓦的樣子,那么Series 6的成本是有競爭力的。
然而,只看組件成本并不全面,電站業主們作為FSLR的顧客,最終看的是電站發電的度電成本:更低的度電成本,代表著更高的收益率。而在2017年上半年,薄膜的全球平均度電成本為0.099美元/千瓦時,晶硅的只需要0.086美元/千萬時。
所以,即便FSLR解決了組件成本的問題,還面臨著更高的系統成本的問題,例如每年近三倍于晶硅光伏電站的運維費用,可以說是壓力非常山大了。
最后講兩個事情,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了FSLR歷屆管理層的遠見。
一是在2007 年的時候,FSLR收購了Turner Renewable Energy,開始涉足下游電站業務。當時管理層給出的解釋是未來組件市場一定會出現供給過剩(其實這已經是明擺著告訴投資者,50%+的毛利率不可持續,但是市場在狂熱的時候,并沒有人理會,股價繼續創新高),而電站業務在組件行情不好的時候,能起到緩沖的作用。今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部分生產線停機進行升級,靠著電站業務去填補收入的窟窿。實際上,電站業務已經成為FSLR的主要收入來源,大部分組件都供應給自己承包的工程。
第二個事情是關于單晶的。原本單晶和薄膜一樣,也是在市場里被多晶各種花式吊打,結果后來冒出一個隆基股份(代碼:601012),帶頭把單晶的市場份額干到了現在的20%以上,其他以多晶為主的廠商這兩年都被迫紛紛跟進。而FSLR早在2013年就收購了一家名為TetraSun的光伏公司,正是為單晶組件市場做準備,眼光是相當超前了。或許是因為自己薄膜組件的轉化效率爬升速度也很快,又或許是因為發現單晶干不過隆基,FSLR在去年把TetraSun給賣了。
至于FSLR的未來,想起前些日子去調研,一位光伏公司高管對隆基做出了如下評價:
不管怎么說,隆基還是很牛逼的,硬是憋出了一個大招,多少公司什么都沒憋出來就掛了。
Series 6,會不會是一個大招?
作者:錢偉大 來源:三錢二兩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