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烈日,小山村中屋頂上的光伏扶貧太陽能發電板,飽吸太陽能轉換成電表上一點點上漲的數字,給貧困帶來前所未有的“陽光收入”;葡萄架子上,一串串“扶貧葡萄”讓貧困戶生活充滿奔頭,豐收之后他們都能參與分紅;大山深處,貧困戶種起了食用菌,嘗到了熱帶高效農業甜頭……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貧困戶家里搬物資不
炎炎烈日,小山村中屋頂上的光伏扶貧太陽能發電板,飽吸太陽能轉換成電表上一點點上漲的數字,給貧困帶來前所未有的“陽光收入”;葡萄架子上,一串串“扶貧葡萄”讓貧困戶生活充滿奔頭,豐收之后他們都能參與分紅;大山深處,貧困戶種起了食用菌,嘗到了熱帶高效農業甜頭……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貧困戶家里搬物資不如扶持搞產業。產業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在產業扶貧上,三亞各部門因地制宜,帶領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屋頂上的“陽光收入”光伏發電讓貧困戶賺錢了
“好家伙,今天收獲了12度電,又賺了差不多15塊咯。”64歲的容林全做完農活回到家,看著家門口的光伏并網逆變器上顯示的發電量,他心滿意足地準備晚飯。容林全是三亞育才生態區雅林村委會上游村的貧困戶,自從家里裝上了光伏扶貧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后,每天看著電表里的數字一點點往上漲,就成了他每天最開心的事情。“數字越多,我口袋里的錢就越多,當然開心了。”容林全喜滋滋地說。
容林全家里有7口人,家中種了近7畝的橡膠和檳榔樹,日子還算湊合。2015年,容林全患上了腫瘤,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積蓄,只能靠小兒子和兒媳打零工賺錢,一家人成了因病致貧的貧困戶。2016年12月,在企業的幫扶下,容林全報名了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的安裝。
參加光伏扶貧項目后,貧困戶和南方電網簽訂售電協議,貧困戶通過屋頂上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將陽光轉換為電能,輸送回電網中,并在并網柜中記錄電量,每個月南方電網的工作人員將電量記錄后,一年分2次給貧困戶收入。
今年7月份,容林全就要領到自己的第一筆“陽光收入”,最少也有1200多元,“我算了一下,明年能有近5000元的收入,”容林全說。
育才生態區經濟發展局的工作人員宋達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安裝一套3千瓦的光伏發電設備為例,一臺設備的費用是2.6萬元,政府補貼2.3萬元,農戶只需負擔0.3萬元。光伏設施每日產電10多度,并入電網的銷售價格為每度1.23元,貧困戶不到一年即可收回投入的成本,設備的壽命為25年,剩下的24年都會為貧困戶帶來穩定的收入。
目前,育才生態區已經為6個村委會,131戶貧困戶安裝了“光伏發電”設施,下一步還要計劃覆蓋全區。
作者:譚琦 孫學新 來源:南國都市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